每个大学生、上班族的状态都如出一辙——
晚上不想睡,早上不想起;
临睡前怎么也要挣扎着宠幸一下手机;
起床时无数个闹钟都叫不醒自己。
让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来教你怎么睡好吧!
现代人经常被睡眠障碍所困扰,难以形成规律的作息。
据调查,42%的网友表示睡个好觉很难。睡眠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略的健康问题,影响着人的情绪、生活和日常交际。
每晚需要睡几个小时?
受很多因素影响,每晚究竟要睡多久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重要的是形成规律的睡眠,有稳定的生物钟,并不是多多益善。
一般来说,儿童所需的睡眠时间更长些,以保障孩子的生长发育,年纪越大,所需时间会相应递减。
推荐睡眠量:
4~12岁——每天睡10小时左右;
13~29岁(青年人)——每天睡8小时左右;
30~60岁(中年人)——每天睡7小时左右;
6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睡6小时左右。
如何拥有健康的睡眠?
1、保持作息规律
每天都在同一时间起床,一周7天都是这样,这会使得人体的生物钟更加稳定。
如果周末总是睡懒觉,那么相应地,周一起床会变得特别困难、情绪特别差、工作效率低下等,也就是我们说的「周一症候群」。
调查发现,周末晚上推迟2个小时睡觉,体内生物钟就会明显后移。
不管周末多睡了几个小时,也没办法「预存」睡眠,如果实在想要补觉,建议控制在1个小时内。
2、形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很多人都会趁中午时间补个觉,来恢复精神和体力。
要注意的是,午睡时间不要太长,时间过长容易产生「睡眠迟堕惰性」,醒来的时候会觉得更疲倦了,反而会降低下午的工作效率。
推荐午睡时长:10~25分钟即可;
不过,失眠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可能会有睡眠限制,建议不要午睡。
3、适量的运动
运动能改善深层睡眠,也更容易让人放松。适量的、有规律的运动能让人在夜晚的疲倦值升高。
但注意睡前2个小时左右不要剧烈运动,会增加内啡肽释放,使大脑过度兴奋,达不到助眠的效果。
推荐运动量:30分钟,每周3次左右即可;
推荐运动时间:起床后、下午或者傍晚。
4、晒一晒太阳
适当的光照有调节睡眠的作用。
褪黑激素和人体生物钟息息相关,褪黑激素会让人产生困倦感。
白天出去晒晒太阳,当太阳光线照进瞳孔中(避免直视太阳),褪黑激素的分泌会被抑制,从而使人感到精神;
晚上则可以通过拉窗帘、关灯等方式营造黑暗的环境,促进褪黑激素分泌。
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点可以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1)调整心态,保持放松,睡前不要思考复杂问题;
(2)注意改善睡眠环境,营造一个舒适的、冷热适宜的、安静的空间;
(3)饮食方面,晚饭不宜吃得太油腻、太饱,咖啡和茶也要少饮;
(4) 睡前一小时远离手机,试试看会书、听听音乐。(一直抱着手机你就只能唱「时间都去哪了」......)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包括入睡困难、时常觉醒及(或)晨醒过早。可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记忆力不集中等症状,它的最大影响是精神方面的,严重一点会导致精神分裂。常见临床类型有:原发性睡眠障碍、继发性睡眠障碍、假性失眠。
详细焦虑症(anxiety neurosis)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临床一般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与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两种主要形式。而在美国的DSM-5诊断与分类标准中“焦虑障碍”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包括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惊恐发作、广泛焦虑障碍、广场恐惧等障碍、分离性焦虑障碍和选择性缄默症等。
详细抑郁性神经症(depressive neurosis)又称心境恶劣障碍。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治疗要求,但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情症状,生活不受严重影响。据全国12地区神经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本病的患病率为3.1‰。据华西医科大学精神科报告抑郁性神经症患者占精神科门诊患者的21.2%,占神经症的70.6%。对某县医院门诊的调查报告占神经症的27.8%,提示本病患病率较高。女性多见。
详细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精神症,是一组非精神病功能性障碍。其共同特征是: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主要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社会功能相对良好,自制力充分。 神经症是常见病,患病率相当高。WHO根据各国和调查资料推算:人口中的5%~8%有神经症或人格障碍,是重性精神病的5倍。西方国家的患病率10‰~20‰,我国为13‰~22‰。神经症也是门诊中最常见疾病之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