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惹上了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这大大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可以这么说,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源头。
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和患者在饮食上要注意什么?
1、饿之前就吃饭
人体内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一定的规律,食物进入口腔到消化吸收整个过程大约为4到5个小时,然后再进入下个进食-消化-吸收。这也是为什么一日三餐要周而复始的原因。
因此,不要等到饿了才吃饭,要在感到饿之前就吃饭。
2、饭只吃八分饱
吃饭时不要吃太饱,八分饱合适。如果吃得太饱,会加重肠胃负担,导致血液集中到肠胃中,令心脑等重要器官处于相对缺血的状态。
此外,如果老年人患有高血压或者冠心病,吃得过饱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3、八分饱有技巧
那么,怎么才八分饱?假如实在掌握不了八分饱的准确量,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在吃饭时,吃到还有一点饿时,就从饭桌上离开。
因为多数人在吃饭时,是远远达不到细嚼慢咽的程度的,每一口饭在口腔中也拒绝不到20到30次。而人的大脑接收到“饱了”的信息总汇比胃部发出的信息要晚。
因此,假如进食太快,胃部信息还没发送至大脑处,食物又进来了,而等大脑接收到饱腹感的信息时,胃已经撑爆了。
4、饱则伤肺 饥则伤气
倘若吃得太饱,部分血液会集中到肠胃,其他重要器官如心、肺会相应出现缺血情况,损害肺部功能。
而假如饿了不及时补充食物,人体就会缺乏能量。为了不对机体的正常运转产生影响,大脑会命令动用人体内的储备能量,以维持身体的运转,这样一来就会损耗元气。
5、吃饱不要睡觉
有些人喜欢一吃饱就躺下或者直接睡觉,这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吃下的食物所产生的能量难以消化,会转化为脂肪,在体内堆积导致肥胖,而肥胖又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高危因素之一。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包括入睡困难、时常觉醒及(或)晨醒过早。可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记忆力不集中等症状,它的最大影响是精神方面的,严重一点会导致精神分裂。常见临床类型有:原发性睡眠障碍、继发性睡眠障碍、假性失眠。
详细焦虑症(anxiety neurosis)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临床一般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与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两种主要形式。而在美国的DSM-5诊断与分类标准中“焦虑障碍”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包括社交焦虑障碍(社交恐惧)、惊恐发作、广泛焦虑障碍、广场恐惧等障碍、分离性焦虑障碍和选择性缄默症等。
详细抑郁性神经症(depressive neurosis)又称心境恶劣障碍。指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患者有治疗要求,但无明显的运动性抑制或精神病情症状,生活不受严重影响。据全国12地区神经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本病的患病率为3.1‰。据华西医科大学精神科报告抑郁性神经症患者占精神科门诊患者的21.2%,占神经症的70.6%。对某县医院门诊的调查报告占神经症的27.8%,提示本病患病率较高。女性多见。
详细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精神症,是一组非精神病功能性障碍。其共同特征是: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主要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具有一定的人格特质基础但非人格障碍;各亚型有其特征性的临床相;神经症是可逆的,外因压力大时加重,反之症状减轻或消失;社会功能相对良好,自制力充分。 神经症是常见病,患病率相当高。WHO根据各国和调查资料推算:人口中的5%~8%有神经症或人格障碍,是重性精神病的5倍。西方国家的患病率10‰~20‰,我国为13‰~22‰。神经症也是门诊中最常见疾病之一。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