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前不抓住这个“小妖精”,节后可能身心疲惫

放了这么多次假了,这段难熬的时光想必大家和我一样很熟悉了,精神涣散、心不在焉、效率低下、嗜睡乏力……这是假期前后,我们必须面对的“劫”——假期综合症。

谈到假期综合症,大多数人都默认这是出现在假期后的节后症状,而事实并非如此……

大家好我是主播元咖,这里是39健康真相了,每天为你一针见血地粉碎生活中的健康谣言,播种有趣好玩的健康知识。

事实上,部分人群早在假期前就“蠢蠢欲动”,出现了“假前综合症”。

假期的出现,本是歌颂纪念重要的日子,可这种特殊的时节无疑搅乱了人们既定的“动力定型”。所谓动力定型,指的是生活中人们稳定从事某项活动,进而建立、巩固起来的行为模式。工作党披星戴月,学生党早出晚归,在这些明显周而复始的进程中会逐渐形成相应的动力定型。

动力定型的形成需要耗费心力,而假期的出现,对动力定型的建立与运行都是种“挑战”。人的自制能力各有差异,放假前,有的人难以抑制“迎接”假期的放松心理,放假后,一度“放飞”的自我也同样难以收回。过往构筑的习惯、技能与生活方式等,在假期的松懈状态下往往难以留存。

没了假期,长期紧绷的身体状态可能因得不到休息而坍塌,可假期过后,我们则需要花费不少时间赶跑怠惰的状态。所以说,假期真是个“磨人的小妖精”,令人又爱又恨。

不过呢,假期终归还是补充休息、重新起航的好节点,前提是我们要尽量规避假期给我们带来的“弊端”,不让假期过多影响原有的生活状态。若想处理好假期综合症,不妨注意维持好心理、生理两个重点方面。

先是,维持平稳的心理状态。如果说假期给了自己一种放松的心理暗示,同样,我们也可以加强心理暗示,调整心态。适当发挥计划和目标的作用,在假期前后合理分配好工作、学习任务,保持良好的状态。

同时,维持平稳的生活状态。假期里紊乱无度的饮食、作息,对假后的身体状态会造成巨大的“打击”。放假后,孩子有“上学恐惧”,大人有“上班焦虑”,要是想摆脱假期后萎靡不振的身体状态,则需要我们做好假期规划。

在假期,休息固然是主旋律,与此同时,保持规律作息,饮食有规律,不暴饮暴食,保持大脑活跃,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完成假期到日常的过渡。

俗话说得好,道理人人都懂,真正难的是付诸行动。假期惹人爱还是惹人恨,就要看大家怎么过啦!大家假期有什么安排呢?来评论区聊聊吧!

那么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本节目由39健康出品,想了解更多健康真相和有趣的健康知识,欢迎订阅39健康真相了,我们下期见~

热门推荐
常见心理健康的疾病
躁狂症 躁狂症

躁狂症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以情感高涨、思维奔逸、以及言语动作增多为典型症状。

详细
强迫症 强迫性障碍

强迫性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简称强迫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obsession)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必要的或多余的;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强迫动作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是患者屈从于强迫观念力求减轻内心焦虑的结果。

详细
抑郁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一组精神病,美国六个区的调查资料显示,其年发病率为0.43‰~0.69‰,15岁以上为0.30‰~1.20‰(Babigian,1975),我国部分地区为0.09‰,根据国际精神分裂症试点调查(IPSS)资料,18个国家的20个中心,历时20多年调查3000多人的调查报告,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年发病率在0.2‰~0.6‰之间,平均 0.3‰(Shinfuku,1992)。

详细
焦虑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干扰了其社会和职业功能,导致此人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不但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其本人也深受其害或引起痛苦。病态人格原是广义的概念,泛指所有类型的人格不正常,后来一些学者发现病态人格的最初定义,符合现今称谓的反社会人格,从而又出现了病态人格的狭义的概念,专指反社会人格,提出以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代替广义的病态人格。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