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做梦?记住,常做5种梦,是你的身体在“求救”!

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4》,国人平均睡眠时间为7.37正负1.35小时,也就是说,一天中,我们约1/3的时间都在睡觉,而做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梦,又是睡觉时常发生的事。于是,古今中外的人都忍不住追问,梦究竟意味着什么?现代神经科学也证实,梦确实可能反映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等等,今天,39健康就带大家一起进入梦中的世界,用科学解梦!

大家好我是主播元咖,这里是39健康真相了,每天为你一针见血地粉碎生活中的健康谣言,播种有趣好玩的健康知识。

在入睡后的30至45分钟,你的身体会渐渐进入深度睡眠,此时心跳变缓,肌肉完全放松下来。随着身体放松,掌控理性的大脑前额叶也陷入了沉睡。

没了理性的控制,大脑的其他部分开始放肆活跃,热情地为你造梦,此时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保存记忆的海马体调出清醒时的想法、愿望、经历作为梦境的素材,枕叶和颞叶皮层赋予梦近乎真实的视听感受,足够沉浸!包括海马体、杏仁核等在内的,掌管情绪的大脑边缘系统激活你的恐惧与欢乐,给梦境增添情感色彩。要知道,强烈的情绪可谓是梦境的精华部分~

我们一晚约有4-5个睡眠周期,随着深度睡眠和快速眼动期交替,一晚至少会做4~5个梦。而在这些梦里,你可能会与平凡的日常碎片再度相遇。比如赶着做白天的工作任务,与亲的人拥抱,发现肚子上的肉又多了一层……

也可能在大脑的重组加工下,感受更多荒诞又真实的梦境。有的源于睡觉时外界的刺激,比如到处找厕所,是充盈的膀胱想叫醒你,当然,如果你找到了,大概率真尿了……

也有的来自你内心的压力、恐惧、焦虑等激烈的情绪,尤其是噩梦。

还可能出现成长时的创伤经历又或是此时困扰你的重要事件,如小时候被家暴,和爱的人断崖式分手,被无穷尽的账单淹没……

尽管这些噩梦使人痛苦,但美国加州大学有研究发现,做梦有助于抚平记忆中的伤痛。因为这时,传导压力的化学物质受到了抑制,大脑处理情绪和记忆也轻松一点,所以,即使你曾为此痛苦,梦醒后也会感到平静许多。

不过,反复做噩梦,可能是大脑在提醒你该注意一下身体了。

多项研究表明,反复做噩梦与疾病有关。《荷兰医学期刊》一项6000人研究发现,心律不齐的人噩梦概率增加三成,胸痛的人噩梦几率增加七成。这可能是因为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肺部血液循环不畅,更易出现呼吸问题。

做噩梦本身也可能增加疾病风险。英国伯明翰大学有研究表明,经常做噩梦的中年人,认知能力下降可能性是正常人的4倍,晚年更有可能患痴呆症,尤其是男性。

而反复做一些特殊的噩梦,同时伴随身体上的不适,可能暗示某些疾病的存在。

像突然踏空或者从高空坠落,恍惚间还感到自己抖了一下,可能是临睡肌抽跃症。这种症状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白天过度劳累,睡觉也抑制不住大脑神经兴奋,诱发的身体抽搐,也有的可能是缺钙,多见于发育期的孩子,这些经过休息、营养补充都可缓解。但有种情况比较危险,就是醒来还头痛、头晕、恶心,需警惕脑部病变,应尽快去医院做脑部CT检查。

有的人还可能会梦到牙齿掉落或腐烂。据《心理学前沿》一项关于“牙齿脱落梦境与生理心理因素关系”的研究,这可能与当时牙齿受到物理刺激有关,存在牙部疾病或其他引起牙齿不适的疾病。

再如梦到呼吸困难、溺水窒息,且醒来后喘不上气,有可能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主要由于肥胖、吸烟饮酒等因素导致气道阻塞,引发缺氧,通常伴随打鼾、反复醒、白天嗜睡等症状。

而梦到被追杀、打斗,同时现实中也拳打脚踢、大声喊叫,需要警惕快速动眼睡眠行为障碍。因为肌肉在睡眠中没有被抑制而随着梦境一起活动,通常伴随精神过度压抑、脑血管疾病、神经性疾病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总的来说,经常做梦是正常的,偶尔一次的噩梦也无需担心,而感觉很少做梦的人可能只是不记得了。但如果频繁噩梦,已经对睡眠、情绪乃至日常活动造成影响,建议是前往睡眠科就诊。

39健康再贴心为大家送上一份安眠指南,整理不易,记得点赞收好~也分享给身边的亲朋好友,让更多人获得一个好睡眠吧!

第1,调整作息规律: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尽量每天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周末也不例外,有助于调整身体的内部生物钟。

第二,白天适度运动:白天适度体育活动,如散步、游泳或瑜伽,有助于消耗多余的能量,提高睡眠质量。

第三,改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舒适、黑暗,使用遮光窗帘减少外部光线的影响,另外,调整室内温度至适宜状态,一般认为较凉爽的环境更有助于睡眠。

第四,学会放松心情:可以通过冥想等放松技巧来帮助自己减轻压力。睡前不看紧张刺激的影视节目,可以选择轻松愉快的内容来放松。

热门推荐
常见心理健康的疾病
躁狂症 躁狂症

躁狂症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以情感高涨、思维奔逸、以及言语动作增多为典型症状。

详细
强迫症 强迫性障碍

强迫性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简称强迫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obsession)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必要的或多余的;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强迫动作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是患者屈从于强迫观念力求减轻内心焦虑的结果。

详细
抑郁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一组精神病,美国六个区的调查资料显示,其年发病率为0.43‰~0.69‰,15岁以上为0.30‰~1.20‰(Babigian,1975),我国部分地区为0.09‰,根据国际精神分裂症试点调查(IPSS)资料,18个国家的20个中心,历时20多年调查3000多人的调查报告,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年发病率在0.2‰~0.6‰之间,平均 0.3‰(Shinfuku,1992)。

详细
焦虑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干扰了其社会和职业功能,导致此人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不但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其本人也深受其害或引起痛苦。病态人格原是广义的概念,泛指所有类型的人格不正常,后来一些学者发现病态人格的最初定义,符合现今称谓的反社会人格,从而又出现了病态人格的狭义的概念,专指反社会人格,提出以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代替广义的病态人格。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