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开始蛮不讲理,是老顽童,还是身心出问题了?

“我妈这是怎么了?”小王挂电话的时候,心里犯嘀咕。10年前,母亲从大学教授的位置上退下来后,原本温和的性格开始变得暴躁,差不多每天都会发脾气。“你们这些年轻人,三十好几了还不要孩子,责任感去哪儿了?”“你那工作成天忙,叫你当初听我的去机关单位你不去,后悔了吧?”“我一把老骨头真没用!肠胃难受,膝盖难受!”但一通发火之后,母亲往往又会拨回电话,哽咽着跟小王道歉,“我不该那么说,对不起,我控制不住。”不道歉还好,这一道歉,小王更摸不着头脑了。为什么人老了之后,情绪会变得阴晴不定?

大家好,我是主播雨西,这里是39健康真相了,每天为你一针见血地粉碎生活中的健康谣言,播种有趣好玩的健康知识。

提到老人,我们心中的形象常常是慈祥的,笑眯眯的。但实际上,老人并不总是平静快乐。世界卫生组织把60岁及以上的人群,定义为老年人。在这个人生阶段,虽然人们对世界、对自己都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但更会面临许多特殊的问题:身体机能不可逆地衰退,失去对生活的掌控感。身患慢性病,吃药繁琐、饮食受限,同时康复无望。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科技产品和社会文化,感到被社会抛弃。忙碌一辈子,退休后感到自己没有价值。相处了大半辈子的亲人、朋友、爱人逐渐离世,生活越来越孤独。当年轻力壮的你面临这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难以逆转、甚至日益严重的时候,你会变成什么样子?你会抑郁吗?老人也会。在一项对17708名中国老人开展的研究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抑郁症状的比例高达35.19%。也就是说,每3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存在抑郁症状。

我们认知中的抑郁症,常见的症状是持续心境低落、行动和思维迟缓、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而老年抑郁的表现,往往没有这么“抑”。很多原因限制了抑郁老人表达自己的感受。认识到自己情绪的改变,并将此与抑郁相联系,便是第1座大山。老人很少表达自己心情不好,而是常常说自己身体不舒服、睡不好觉、消化不好,从而向医院的内外科求助,忽略了精神上的需求。在意识到自己可能抑郁后,一些老人会有病耻感,认为精神上的障碍、疾病,是“疯子”“脑子坏了”。还有的老人非常害怕给子女添麻烦,因此选择自己忍受。这让我想到朋友讲他老家的事:在那个偏远的乡村,有很多因丧偶、子女外出而独居的老人,“每年都要轻生好几个,有力气的就上吊、跳河,没力气的就喝农药。”轻生,这是失声的抑郁老人极端的沉默表达。

我们鼓励年轻人追求快乐、幸福、成就,但对老人的期待却是“活着就不错了”。实际上,人到老年,同样也有这个阶段的精神、心理需求。如果你发现自己的父母可能抑郁了,除了带父母前往专业的精神科室外,还有很简单的方法。从老人抑郁的原因中,我们发现有一个举动,可以从源头上缓解问题,多陪伴他们。身为儿女的你,一定是在忙碌的年纪,或许还有幼小的孩子需要照顾,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陪伴老人。我理解你的难处,也并不建议你榨干自己去照顾父母,其实陪伴可以很简单。每周给父母通电话、通视频,10分钟就够了,给他们讲讲你的生活,听他们讲讲他们的生活。记得多笑。看到天气变化,多叮嘱一句。他们肯定知道添衣、带伞,但你的一句叮嘱真的很温暖。发现好吃的食物,顺便给父母寄一份。虽然父母嘴上说“别乱买东西”,但他们心里一定很甜。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这句话适用老年人,无论是60岁还是90岁,我们都能随时开始坦诚面对自己,真诚善待自己。这句话也适用于年轻人无论是10岁还是30岁,我们随时都可以给予老人更多一些关注与支持,因为那是明天的我们。

本期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本节目由39健康出品。想要了解更多健康真相和有趣的健康知识,欢迎订阅《39健康真相了》,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 老年人患抑郁症,正在慢慢逼近 上海市黄浦区心理咨询师协会 2021-06

热门推荐
常见心理健康的疾病
躁狂症 躁狂症

躁狂症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以情感高涨、思维奔逸、以及言语动作增多为典型症状。

详细
强迫症 强迫性障碍

强迫性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简称强迫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obsession)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必要的或多余的;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强迫动作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是患者屈从于强迫观念力求减轻内心焦虑的结果。

详细
抑郁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一组精神病,美国六个区的调查资料显示,其年发病率为0.43‰~0.69‰,15岁以上为0.30‰~1.20‰(Babigian,1975),我国部分地区为0.09‰,根据国际精神分裂症试点调查(IPSS)资料,18个国家的20个中心,历时20多年调查3000多人的调查报告,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年发病率在0.2‰~0.6‰之间,平均 0.3‰(Shinfuku,1992)。

详细
焦虑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干扰了其社会和职业功能,导致此人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不但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其本人也深受其害或引起痛苦。病态人格原是广义的概念,泛指所有类型的人格不正常,后来一些学者发现病态人格的最初定义,符合现今称谓的反社会人格,从而又出现了病态人格的狭义的概念,专指反社会人格,提出以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代替广义的病态人格。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