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癫”真的有用?这种类似的心理治疗,还能治病

“当代年轻人哪有不疯的?”“查询我的精神状态”“发癫有益身心健康”……类似的话在人群中流行。换作以前,让人觉得无语、啼笑皆非的言行举止,放到现在刚刚好。甚至有网友分享说,面对困难,压力爆满的时候,想冷静处理却怎么也行不通,实在受不了发发癫,事儿竟然解决了!在听的朋友们,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发癫”时刻?偶尔发发癫,是不是真的能拯救身心于水火之中呢?

大家好我是主播雨西,这里是39健康真相了,每天为你一针见血地粉碎生活中的健康谣言,播种有趣好玩的健康知识。

研究显示,在工作和生活中习惯性压抑情绪的人,更容易遭遇情绪崩溃。不仅如此,长期压抑负面情绪和压力,还会给我们的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有数据显示,与普通人相比,性格忧郁、感情不外露的人患病的概率比性格开朗的人要高出15倍。中医也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的说法,也就是说情志与五脏六腑之间密切相关,比如当肺气不足时,往往容易感到悲伤,而脾气虚的人则做事犹豫不决,反复思虑。

而相较于被逼疯,如今人们嘴里说的发癫,更像是主动选择了不再硬控情绪,用这种方式释放压力,又或者可以理解为,不想再内耗了。

其实在中医里,有与这种方式很像的心理治疗,叫中医情志疗法,指以一种情志化解或抑制其他情志,治疗情志障碍及其所导致的躯体疾病的方法,以达到淡化、消除不良情绪的目的,与现代心理治疗理念一致。

临床常用的方法有,顺情从欲、情志相胜、移情易性等。

其中,情志相胜又称以情胜情。《素问》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就是有意识地采用一种或多种情绪刺激去克制另一种情绪状态,比如愤怒情绪属木,思虑属土,木能克土,所以可用愤怒来化解思虑,从而控制或调节因某种刺激而引起的疾病,达到治好疾病的目的。

适当合理的运用“发癫”,可以避开无效烦人的社交,比如面对也没多熟的人想八卦你,问东问西,那就直接发癫,对方被惊得闭麦不说,之后可能都不敢再找你了。偶尔的发癫,还能成为短暂的避风港,让努力维持情绪稳定的大人能够歇一歇,转换一下心情再出发。此外,在我们发癫的时候,身体也会释放让人感到快乐的催产素、内啡肽等,可谓达到真正的身心都愉悦。

当然,发癫不是只有好处,选择了这种行为之后所带来的后果,我们是需要全盘接受的。接着上面举的例子,那个想八卦的人看到你发癫了,回头跟人说起,评价可能偏消极,影响你的社交关系。再有,发癫往往只能解一时之困,给困死的僵局一点缝隙,但真想解决某个问题,还得靠更持久的解决方案,逃避一下,回来仍要面对嘛!更别说,过于失控的情绪同样影响健康,就比如愤怒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思虑,可气大终会伤身的。而且,发癫行为也要考虑公序良俗,别成了无理取闹。

可以说,不管是用“发癫”来释放压力,还是巧用“发癫”来避免或解决问题,也是一门学问,其中分寸,还需要好好琢磨。你近一次发癫是因为什么?可以来评论区说一说,可能说着说着,战胜困难的关键点就被你找到了也不一定哦!

热门推荐
常见心理健康的疾病
躁狂症 躁狂症

躁狂症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以情感高涨、思维奔逸、以及言语动作增多为典型症状。

详细
强迫症 强迫性障碍

强迫性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简称强迫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obsession)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必要的或多余的;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强迫动作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是患者屈从于强迫观念力求减轻内心焦虑的结果。

详细
抑郁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一组精神病,美国六个区的调查资料显示,其年发病率为0.43‰~0.69‰,15岁以上为0.30‰~1.20‰(Babigian,1975),我国部分地区为0.09‰,根据国际精神分裂症试点调查(IPSS)资料,18个国家的20个中心,历时20多年调查3000多人的调查报告,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年发病率在0.2‰~0.6‰之间,平均 0.3‰(Shinfuku,1992)。

详细
焦虑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干扰了其社会和职业功能,导致此人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不但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其本人也深受其害或引起痛苦。病态人格原是广义的概念,泛指所有类型的人格不正常,后来一些学者发现病态人格的最初定义,符合现今称谓的反社会人格,从而又出现了病态人格的狭义的概念,专指反社会人格,提出以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代替广义的病态人格。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