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个你想吃的呗,我请客~”“不了不了,你选啥我吃啥,我选择困难。”
“求助各位网友,这件衣服选哪个颜色比较好?我选择困难。”
“还没想好去哪里玩吗?你都纠结有一个多礼拜了吧?至于这么墨迹吗……”
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以上情况可统一归结为选择困难症,这是一种心理障碍,在选择的时候会感到异常纠结,甚至会出现汗流浃背、焦虑恐慌等表现。英国《每日邮报》曾刊登过一项研究,80%的人会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对于选择困难症患者来说,每周还得花7小时在做决定这件事上,实在是太难了,有什么办法可以摆脱这种困境吗?
大家好我是主播元咖,这里是39健康真相了,每天为你一针见血地粉碎生活中的健康谣言,播种有趣好玩的健康知识。
可能有朋友想说,什么选择困难不困难的,要不是因为穷,直接全都要都行!
实际上,选择困难不仅是这么简单。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个选择过载效应,就是说,当面临过多的选择时,大脑会难以迅速做出决定,进而演变成“选择越多越不开心”。
在选择过程中,大脑的两个区域,前扣带皮层和纹状体,会共同评估做决策的工作量和潜在收益。在一定范围内,选项越多,潜在收益越多,人是乐于选择的。但你知道的,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一旦选项的量超过大脑可评估的正常工作量,前扣带皮层和纹状体就会宕机,从而使得大脑无法做出选择。
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还进行了选项变量测试,发现一个人的理想选择数量可能在 8 到 15 个之间。所以当你面对很多选择时,不妨先做减法,把选项的数量筛选至合适区间,再来做决定。选A还是选B?
如果都这样了还选不出来,这里也教你几招快速决策小技巧。
一是,佛系选择法。相信第1直觉,陷入选择困难时,建议的方法就是别想太多,简单分析自己的喜好和需求之后,按照第1直觉,选它!或者抛个硬币,当面对相差无几的选择时,快速有效的方法就是随便选一个就可以啦~
二是,表格分析法。举个例子,当你想买一件衣服,不知道怎么选择时,可以列出会影响你做选择的因素,比如价格、外观、质量、舒适度等等,进行权重分配,数字越大,表示越重要,根据选项权重,选出优项。
三是,问问自己三个“10”。做重大决定之前,可以在三个时间点上问自己:做了这个决定10分钟后,事情会怎么样?做了这个决定10个月后,事情会怎么样?做了这个决定10年后,事情会怎么样?因为在思考这三个问题的时候,你必然会把短期、中期、长期的影响考虑进去,通过均衡考量后,你便会做出理性而合适的抉择。
快速解决选择困难的办法就是,别想太多,别想太多,别想太多!你身边有选择困难的朋友吗?将这期节目也转发给他们听听吧~
躁狂症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以情感高涨、思维奔逸、以及言语动作增多为典型症状。
详细强迫性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简称强迫症,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obsession)为基本特征的一类神经症性障碍。强迫观念是以刻板形式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这些思想、表象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不必要的或多余的;患者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很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十分苦恼。强迫动作是反复出现的刻板行为或仪式动作,是患者屈从于强迫观念力求减轻内心焦虑的结果。
详细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一组精神病,美国六个区的调查资料显示,其年发病率为0.43‰~0.69‰,15岁以上为0.30‰~1.20‰(Babigian,1975),我国部分地区为0.09‰,根据国际精神分裂症试点调查(IPSS)资料,18个国家的20个中心,历时20多年调查3000多人的调查报告,一般人群中精神分裂症年发病率在0.2‰~0.6‰之间,平均 0.3‰(Shinfuku,1992)。
详细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干扰了其社会和职业功能,导致此人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不但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其本人也深受其害或引起痛苦。病态人格原是广义的概念,泛指所有类型的人格不正常,后来一些学者发现病态人格的最初定义,符合现今称谓的反社会人格,从而又出现了病态人格的狭义的概念,专指反社会人格,提出以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代替广义的病态人格。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