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茶频繁遭遇尴尬,其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在行业管理上,凉茶并非按药管理,它就是一种饮料。广东省食品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表示,无论是预包装凉茶,还是凉茶铺所售卖的凉茶,都是按“饮料”管理的,在统计数据时,凉茶也是作为饮料统计的。
红罐王老吉通过“怕上火,喝王老吉”这一功能性定位,在企业发展的初期可谓“所向披靡”。然而,当企业向成熟期过渡时,功能性饮料的天然局限性就凸显出来。太过强调“去火”圈定了一批忠实的消费者,却也将没有“去火”打算的人群排斥在外,这从王老吉在川菜馆、湘菜馆的火爆中可见一斑。另外,功能性饮料具有可替代性(去火产品不止一个王老吉),低附加值,消费者购买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其功能而不是其品牌所带来的精神层面的享受。
更关键的是,王老吉究竟卖的是药还是饮料?多年以来,在“广东凉茶”走向全国的同时,外界的批判和质疑声就从未断过。王老吉的去火功能暂且不论,其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至今尚未解决——王老吉,药还是饮料?如果是药,不可否认就必定有副作用,那么,它宣传的“老少皆宜”是不是存在问题?如果不是药,它宣传着“可以去火”,即有药的功效,喝这个饮料同样会担心副作用。
品牌凉茶所含中药材的两面性
有专家认为,凉茶中含有一些中药材使凉茶具有一定的药疗保健作用。尤其在南方湿热地带和各地进入夏季炎热时期,凉茶中的中药材不仅能带来消暑降温的功效,还能提前预防一些可能因热而生的病症。
然而,“是药三分毒”,凉茶中这些药材的含量虽不及中医开方的用量,但是长期大剂量服用依然会产生副作用。此外,可能产生耐药性,比如,从未喝过凉茶的人服药3剂可见效,而习惯饮用凉茶的人可能需要4~5剂才有效果。
因此,含有中药材的凉茶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保健佳品,预防生病,同时又会因过量饮用和长期服用导致身体产生耐药性,在生病之后减低药物的疗效。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市面上销售的绝大部分凉茶饮料都是以清热解毒和解暑为主要功效,能够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但有三类人不适宜饮用凉茶饮料:第一类是脾胃虚寒的人;第二类是特殊人群,如孕妇、婴儿、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有问题的人等;第三类则是糖尿病人。专家强调,这并非表示不属于这三类人的消费者就可以毫无顾忌地饮用凉茶饮料。据专家介绍,这些成分的凉茶饮料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长期大量饮用会造成一些问题,对肠胃和肾功能会造成一些伤害,凉茶饮料里的糖分也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记者手记
凉茶是饮料还是药品,业界、医学界始终未能给出一个确切的回答。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标注,凉茶属于饮料中的植物饮料类。这样看来,凉茶就是饮料,本质和碳酸饮料、茶饮料没有太大的区别。既然是饮料,那疗效之说从何而来?喝了凉茶,就一定下火?
现在所有凉茶的卖点都是健康、下火,所有的凉茶也都避开了这个话题,顶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帽子绕开了争议。其实,还有很多消费者依然有一个疑问——广东的“凉茶”,到了北方会不会因“水土不服”而与其他地方的饮食习惯产生“阵痛”?广东凉茶和广东的地理气候条件相适应,在广东喝凉茶倒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南橘北枳”的故事提醒我们:凉茶是否也会面临同样的“两难”?
作为行业的举大旗者,面对销售的压力,面对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产品的事实,王老吉无疑走到了“十字路口”。
过多饮用凉茶 或致肾亏
目前,市场上众多品牌凉茶的配方中都含有夏枯草,而夏枯草属性寒凉,“湿气”重,脾胃虚弱的人或患风湿的人喝了,容易造成腹泻甚至加重病情。
长期大量服食夏枯草,会增加肝、肾的负荷,会造成中药成分蓄积中毒,引起肝、肾等疾病,有些人服用过多后会产生肾痛感,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肾亏。
其他热点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