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防治策略应及时调整
鉴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曾光认为,我国的防治策略应及时调整,要认真研究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问题和对策,此前的成功经验未必都适合这些地区。如,在这些地区“外堵输入”的概念已经完全不同了,要堵已经非常困难,不宜勉强为之。
“‘内防播散’的内容则要具体化。”曾光说,首先要强调“严阵以待”,各级政府应有效启动“联防机制”,做好“监测”“预测”“队伍训练”“后勤准备”和“层层督导”等项工作;其次要提倡“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抢救、早动员群众”,特别要强调“早期发现、隔离本地第一例病例”“早期发现和控制本地第一起社区暴发流行”“早期发现和救治本地第一例重症病例”。
同时,曾光还指出,医院对危重病人的抢救能力不足,是我国突出的“软肋”。他最担心的是很多城市和农村同时出现较多的危重病例,超出了各地医院的救治能力,又不能及时组织外来援助。“因此,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是上策,坚持综合防治措施,延缓传播速度。”他还提出中国流感大流行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的建议。
老人、小孩等高危人群是防范重点
据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办主任孙晓冬介绍,此前第一波甲流侵害对象以青壮年为主。但是对于今秋可能来袭的第二波甲流,像老年人、小孩、慢性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等都属于高危险人群,因此要谨防甲流。防止继发性肺炎,需及早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维中也指出,根据前期收集的临床病例统计发现,我国不到5%的甲流病例出现了以轻症为主的、程度不同的肺炎,他建议甲流高危病例一定要及时就诊,避免变成重症甚至是死亡。
此外,由曾光主持的一项甲流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流感暴发传播的元凶是飞沫。在美国疾控中心最新一期《新发传染性疾病》发表的该调查报告称:患者讲话或咳嗽时,通过飞沫将病毒传播给他人是暴发的主要传播途径,而未发现经空气传播病毒的证据。
曾光说,这增强了对抗甲流的信心,人们不必戴防护级别较高的口罩,也不必对空气进行消毒,可通过改变行为、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来保护自己。
“无论什么时候,大家都应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卫生习惯。”曾光指出,人与人之间谈话不要直面,尽量保持在2米外的防飞沫“安全距离”;勤洗手、换洗衣服;打喷嚏时用手纸遮掩口鼻。为减少飞沫传播,只需要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衣袖等遮住口、鼻,勤洗手,避免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另外,曾光再三强调,患者要第一时间主动报告,戴口罩,自觉休息、隔离;学校、工厂、公司、军营、看守所等要切实落实防控措施,坚持晨检,早报告、早控制,该停课、停工的要果断坚决,千万不要心存侥幸。
其他热点新闻链接:
(实习编辑:张雯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