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芳:北京医改最难在调整利益格局

2012-09-02    39健康网    晏霏霏

  大医院改革:个人负担不增加、医院收入不减少、政府和医保能承受

  韩晓芳介绍,北京在进行基层模式改革和服务模式创新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一直在研究公立医院的综合改革,也就是大医院的改革。“北京大医院特别多,所以大医院的改革最难,因为北京是面向全国,面对人群非常复杂,需求结构非常复杂。”

  由于大医院面对的人群与需求的复杂多样性,使得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大医院改革持积极稳妥的态度,反复研究修改。

  这一研究研究了近两年。

  2012年5月18号,北京打响医改攻坚战,《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正式出台。该方案的总体思路是,探索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建立财政价格补偿调控机制、医疗保险调节机制、医院法人治理运行机制。同时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和药品加成三项措施,建立医事服务费,并将医事服务费纳入医保报销制度,实行定额报销。而医事服务费标准分四级:普通门诊,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和专家,是42、60、80、100元。

  韩晓芳介绍,通过医改办整体的测算和静态测算,医事服务费42块,医保个人只掏2块,平均静态测算,每个患者是直接减少负担11块4毛5;如果从动态测算,会有很大的这种降低的空间。

  她说,取消药品加成、增加医事服务费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以药养医”问题,破除以药养医机制,让医院从卖药转向卖服务,来遏制大处方,过度用药,滥用抗生素等等,这样会让医疗费用有一个明显的降低,费用降低老百姓负担会进一步减轻。当然事实证明这效果是实现了,而且有医院在两个月的效果超出了预期。降低费用的效果、降低患者负担的效果非常好。

  患者负担减轻之后医院收入如何不减少?

  事实上,北京市通过将挂号费、诊疗费和药品加成,三项合一项大体平移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韩晓芳告诉编辑,改革就是一个利益调整,但是在这种利益格局相当复杂的前提下,改革一定要能够兼顾各方面的一些需求,“如果我们的改革上来大刀阔斧,把药品加成拿掉,他什么东西拿掉,然后医院收入大幅度下降,一定会造成医院没有积极性,医生没有积极性,最后患者倒霉,绝对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要保证医院的现有收入不减少,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增量改革。而运用该种大体平移的方式来测算医事服务费后,医院的收入静态测算没有减少。

  另外,随着新机制的建立,医院一定要加强管理,控制费用,同时要降低成本,它就会出现一块利润空间,这一块空间就是加大了医院的收入,这就是它提高收入的空间。而友谊医院的试点已经与预期一样出现了较大的利润空间,医院收益明显增加。

  另一方面就需要医保和政府都能够承受,特别是医保基金。韩晓芳指出,医保基金是一个社会互助的性质,并非取之不尽的资源。因此在医保基金的使用上要很精细。而北京市人社局的结果与北京医改办的测算结果相同,即都认为医疗服务还会有一个降费空间。而随着其他配套措施的完善,把药品和耗材等等价格都要降下来的时候,医保还会出现一个空间,也就是初期看,医保是增量,要增加支出;远期看,医保应该是减少支出,会有一块医保空间资金空间腾出来,进入支持我们其它的价格改革。

  韩晓芳也透露,在做公立医院改革的方案时,还有个目的就是缓解医院看病难的问题。

  她坦言,大医院看病难的问题主要是专家号难挂,因此特别希望通过新的价格标准起到价格杠杆的作用。

  “这次适当拉大了这几个档次费用的差距,对于普通门诊患者给予最大的优惠,鼓励大家多看普通门诊,解决过去患者看病不太理智,盲目去追求专家的这样一个现象,让患者更理性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支付能力,去选择相应的诊疗层级。”

  事实上,在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综合试点医院——友谊医院,价格杠杆作用已经初步凸显。专家门诊的挂号量明显下降,更多的患者分流去看普通号,专家号相对好挂了,缓解了专家挂号难的问题,还进一步的遏制了号贩子。

  韩晓芳最后告诉编辑,其实在医改问题上最大难点无非就是利益格局的调整,怎么能够得到各方都认可和满意结果。中央也一直在提医改的出发点、落脚点,都应该是让人民群众享受最大的实惠,惠民利民。

  “但我觉得医疗服务行业跟其它任何一个行业不一样,它既有抑制需求的能力,又有创造需求的能力……医院收入不减少,并且不增加患者的负担,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就能够增添活力,这样才是共赢。”韩晓芳说道。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晏霏霏)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返回新闻首页 我来评两句

我来评论

已有0人参与 点击查看
注册
欢迎你,jessfgs [个人中心] [咨询医生] 退出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