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贞兰给刚捡到的缺陷弃婴喂奶,61岁的她艰难地养育着这些被抛弃的畸形孩子。
今年55岁的郭改然与61岁的丈夫陈天文,自1989年来,相继养育了38名弃婴。除了2007年当地警方在打拐行动后送来解救的3名小孩外,其余小孩共同的特征都是存在出生缺陷:如脑瘫、兔唇、脊椎裂、瘫痪等等。
十几年来,山西省一直是中国出生缺陷率最高的省份。据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山西省太原市委员会的抽样统计,弃婴中有95%以上都是存在出生缺陷的畸形儿。
20年来,陈天文、郭改然夫妇的家成了弃婴的港湾。1989年秋,陈天文在原平市民政局开车的弟弟给他抱回了一名五六岁的男孩———脑痴呆的弃婴。弟弟问夫妇俩是否愿意喂养,彼时,身边虽有亲生的两儿一女,但笃信佛教的陈氏夫妇还是动了恻隐之心。
当年喂养的第一个弃婴早已离开人世。如今,陈氏夫妇抚育的弃婴中,最大的大虎、小虎已经18岁,最小的是今年才到来的小英,虚龄一岁。
大虎、小虎下身残疾,个头和智力发育均像七八岁的儿童。他们还有旦旦、偶偶、发发、爱民、爱善等15个弟弟妹妹。在这个出生缺陷弃婴的大家庭中,陈氏夫妇日夜操劳,除了大儿子儿媳偶尔会过来帮忙外,给孩子喂奶、换洗尿布、洗澡诸事,夫妇俩都是亲力亲为。
“妈妈!妈妈!”“爸爸!爸爸!”虽是畸形儿,但或卧或坐在炕上的孩子们看到郭改然和陈天文时,总会叫成一片。“娃娃们都是有感情的,只要有一两年时间,我们的感情就没法割舍了。”陈天文说,夫妇俩抚育弃婴的方式,法律意义上属于“代养”———当地民政局为了解决这些弃婴的抚养、教育等问题,将其托付给陈天文夫妇。最初,抚育费是每人每月150元,如今升到了200元,民政局支付了抚育费后,剩下的事情几乎都由陈氏夫妇负责。
在孝义市中阳楼街道办事处瑶圃村,村民李艳萍及其家人也先后代养过70余名弃婴。现在,10余名天生缺陷的孩子仍和李艳萍生活在一起。孝义市民政局对每名弃婴的补助,也是每人每月约200元。
同是民间收养(代养)缺陷弃婴,孔贞兰和杨云仙并未得到官方的补贴———仅靠自己的力量及身边好心人的资助,孔贞兰先后收养了20余名缺陷弃婴,杨云仙则是70多个。
1982年冬天某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家住晋中市祁县九汲村的孔贞兰,在村外庄稼地里发现了一名被遗弃的女婴。孔心生怜悯,抱着她回家与儿子一同分享自己的乳汁。这名缺陷女婴是得了脊椎瘤,这是孔贞兰收养的第一名弃婴。
在此后的日子,一名又一名弃婴相继出现;孔贞兰发现了他们,便毫不犹豫地抱回家中抚养。孔的丈夫是名泥瓦匠,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靠丈夫帮人干活。
至今,孔贞兰一共抚养过25名缺陷弃婴,为了维持孩子们的生活及让能医治的畸形儿得到救治,孔贞兰开始给人钉鞋、修拉链赚钱———61岁的她如今还以捡破烂支撑着这些畸形儿的生活;“年纪大了,只能帮人补补衣服钉钉鞋,或者捡瓶子卖,给孩子们赚些奶粉钱。”孔贞兰说,这个特殊的大家庭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爱心之家”。
在太原市小店区刘家堡乡西柳林村,收养畸形儿的杨云仙也给弃婴的家起了个名字,“慈善爱婴院”———那是杨云仙十多年来省吃俭用及在各界爱心人士支援下,盖起的两幢2层小楼房;在这里,有婴幼部、成长部、康复部,还有餐厅和游戏室等,这成了一个设施相对完备的民间儿童福利院。
1997年,时年25岁的杨云仙捡了第一名弃婴,现在仍有28名缺陷弃婴生活在“慈善爱婴院”。坚持收养缺陷弃婴12年来,杨云仙决定不谈婚嫁。“我做的是有益的事情,信仰的是一种爱。”杨说。杨的义举不但招来了追随她的义工,政府也默认了其收养弃婴的做法,“有些孩子给上了户口,有些还给了低保。”
由于出生缺陷率长年居高不下,山西省的弃婴现象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长治市社会福利院院长梁安平在接受本地媒体采访时称,(该市)“近年来弃婴人数正呈逐年上升态势”。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山西省太原市委,对太原市儿童福利院收养孤儿情况的调研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调研结果显示,1999年该院有孤儿70多个,2004年初增长到90多个,五年中增加了28.6%。截至2006年10月增加到了300多人,“不到三年就增长了233.3%”———目前,在山西省各个福利院的孤儿总数为3000多人,另有500多人被人代养或领养。
不一样的孩子
在2000多人口的尚家峪村,有出生缺陷的畸形儿有十几个。一山之隔的圪瘩上村,全村30多户人家,畸形儿也有近10人
当然,并不是所有缺陷婴儿都会被遗弃,更多的畸形儿被父母留在了家中。
在中阳县宁乡镇尚家峪村,村民刘海军看上去一脸愁容:“家里3个小孩,2个有病。”
1995年,刘海军的二女儿降生。一个月后,刘家发现了女儿与其他婴儿的不同。“这不是个正常的小孩,脑瘫。”由于第一胎也是个女儿,刘氏夫妇打算再生一个小孩。
一年后,小儿子也来到了人世。如今,已上小学五年级的小儿子与其他孩子看起来并没有两样,但暑假已到,不出外玩耍却多在家昏睡显出了他的特别。“他抽风,脑子也不太清楚。”刘的妻子说。姐弟俩睡在床上,刘海军叫醒他们时,两人只是动了动,坐起来看了看旁人后,又很快耷拉下头。
也是在尚家峪村,周勇亮的爷爷不时地指着孙子说,“你看你看,都18岁了还穿开裆裤。”周并不理会爷爷的话,他脖子上挂着小孩用的口水巾,手舞足蹈。“生下来就是这样,是个傻子。”周的父亲周扣平说。
同村张立平的女儿,“连傻子都不如”。“13岁了,长得像个3岁的小孩一样。”张立平说,“她只会叫叫,完全听不懂我们说的话。”为了医治女儿,张家先后花了2万余元,但最后是“治不好,就算了”。
在有2000多人口的尚家峪村,类似的病例有十几个。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属于有出生缺陷的畸形儿。与尚家峪仅一山之隔的圪瘩上村,全村30多户人家,畸形儿也有近10人。
医学上的解释称,这些缺陷儿尚在母体时,胎儿的发育就已出现异常或畸形,婴儿诞生后,常见的5种缺陷(残疾)是:唇裂(兔唇)、神经管畸形、多指(趾)、先天性心脏病和脑积水。
这些缺陷新生儿并不仅存在于晋西的吕梁地区。在属于晋北的忻州市原平县,在晋中太原市小店区,在晋东左权县及榆社县———鸡胸、脑积水、先天性脊柱裂等新生儿“怪病”一直困扰着当地居民。几乎整个山西,都面临着畸形儿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