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禁区”
跟踪采访的第四天,我们一行在燕翔门口又遇到了来饭店探望港客的曾国卫主任,这次同样遇到的,居然还有巡视至此的隔离区总指挥,北京市副局长于德斌,陪在他身边的,正是燕翔隔离区的“大管家”,燕翔饭店总经理倪澍。加上曾国卫,采访至今,此次事件的各方面负责人第一次齐聚燕翔。
我和赵梦卓兴奋之余,在饭店的门口独家专访了这几位“巨头”,于德斌是个典型的北方汉子,身材魁梧,声音洪亮,他介绍了燕翔隔离区内的被隔离港客的情况,并盛赞曾国卫是隔离区内40多个国家地区的外事人员中,“最负责、最勤奋、最认真的”,笑称自己的电话一天要被曾主任打好多次,快成“热线”了。曾国卫的工作态度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而倪澍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燕翔饭店为港人开了不少“先例”:专程从广东聘请粤菜主厨、专程为港人改造空调管道、允许香港官员进入隔离区探望港客等等……在这样的由40多个国家成员组成的隔离“联合国”里,港人得到的特权是绝无仅有的。
采访进行到现在,各方的声音、基本的料都有了,如果能进入到隔离区内和港人有个近距离的接触,采到些港人现在的感受,这篇报道就算圆满了,我当时这样想。
彭凯雷和我们向曾主任提出了这个看似不靠谱的想法,因为在现有的新闻报道中,没有一家媒体成功进入过隔离区,但曾主任在经过协调后,居然得到了总指挥于德斌的同意。
随后,我们每人得到了一副医用防护口罩,我仔细的观察着于德斌戴口罩的方式,并按他的样子认真的给自己戴上,尽管我们都知道这次的病毒可防可治,但到了要进入隔离区的前夕,我们还是像古代战士出征前,战友间互相检查着战袍和盔甲一样,我、彭总、赵梦卓,我们三个人互相帮对方整理着口罩的边边角角。
警戒线拉开,护栏升起,我们随着曾主任一行跨入燕翔隔离区的界内,迈过隔离线的一瞬间,伴着能听得见的心跳声,我想,这次的稿子可算是完美了……
从大门到大堂前厅,这段只有二十多米的路程,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戴着口罩看世界原来这么不一样。在铁栅栏后面等候的港客远远的就和我们打招呼,他们和他们口中的“曾sir”曾国卫已非常熟络,想到我进隔离区前的心理活动,想到“曾sir”已是多次进入燕翔和港客近距离接触,我对这位香港官员又多了一份钦佩。
经过曾主任几日来的奔走、酒店工作人员连日的改造空调管道,港人的居住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他们的情绪有刚开始的激动到后来的配合,再到现在的感恩,我亲眼目睹了这样的转变,也明白这样的转变来自于港人对于相关工作人员努力的认可。
最后对于港客的采访非常顺利。开始采访之后,我们三个人的紧张情绪一扫而光,彭总向港人分发了我们带来的文汇报,他们也对我们作为唯一一家做跟踪报道的纸媒表示万分的感谢,同时希望明天解除隔离之后,可以继续自己的行程。于德斌总指挥也补充道,他们通过协调,港人可以免费在北京的机场、火车站免费调换自己已预定好的机票及火车票,以确保大家的行程安排。
尾声:解除隔离
7月5日,今天是大部分隔离团员接触隔离的日子,我和陈中、陈灵、赵梦卓早早的来到了燕翔,平日里冷清的酒店门口今天聚集了大量的港媒,而他们每人手中都拿着一份复印出来的资料,我以为是今天的发的什么背景资料,结果凑上前一看,原来是文汇报昨天的专访,港澳办的新闻官员把我们的报道复印了很多份发给今天来的媒体,让他们作为背景资料做参考。在得知我们几个是文汇报的记者之后,其它的港媒投来的目光让我们几个有些诧异,到现在我都还没有完全弄明白这种目光里面有什么,羡慕?认同?不得而知……
上午11时,结束了7的天隔离,港客手中拿着北京疾控发的健康证明,在饭店的院子里和陪伴了他们一周的医护人员告别,大家纷纷和工作人员合影留念,下面的照片中,香港母女三个和医护人员的合影,我让同事看后大家都会露出会心的微笑。照片中虽然只能看到那群可爱的医生的眼睛,但他们的真诚却跃出画面跳入了我们的心里。
从港客手中的鲜花,到他们脸上的笑容,不难得知,他们即将带走的,不会是一些不愉快的回忆,而是内地政府对于港人的关怀和香港官员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这些天的特殊经历会长久的记录在他们的脑海中吧。
其他热点新闻链接:
(实习编辑:张雯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