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背后
愈忽视愈惊恐
中国长期忽略流感疫情,既缺少流感知识普及教育,又无规范的生命统计。专家称,流感暴发,社会易恐慌
在中国,国家疾控中心掌握着国内流行病的所有数据。
但对于国内每年有多少人死于流感,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也无法给出答案。
“我们长期缺乏对流感死亡人数的统计。”曾光说,对死亡的监测一直是我国的弱项,美国每年死于流感的人数是3.6万,但在中国根本就没有一个这样的数字。
曾光说他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经建议过要建立一个流感监测系统,但未得到支持。
“中国过去在搜集核实数据方面不舍得投钱,只知道一股脑地把钱投放到实验室去。要想把公共卫生搞好,一定要把基础数据搞好。”黄建始在11月21日的博客中这样写着。
而在已有的死亡统计中,中国又表示出一种对流感的轻视。
中国疾控中心一位专家举例说,比如一个人因流感得了肺炎,最后死亡,但在统计中显示的是其因肺炎而死。
所以当许多中国人听闻“流感是可以死人的”,便会觉得很不可思议。
史锁芳,江苏省中医院医师,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诊治肺系疾病20余年。他认为中国人轻视流感也是由来已久。
据他介绍,1918年出现的西班牙大流感,当时也波及到中国,但由于中医中药在治疗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中国病死的人数并不是很多,这就造成了“西方人容易得流感,而东方人不容易中招”的印象。
如今,流感还只是被列入丙级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此类病的发病数字和死亡病例无需报告。
“中国对于生命统计落后美国起码要50年。”黄建始认为,中国长期以来没有对流感和肺炎的死亡统计,只靠今年一年无法补上这个缺陷。
所以对于网上传言“甲流比普通流感死亡率要高20倍”,曾光说,在中国根本无法对两种流感的病死率进行比较。
防控评价
“中国做了一件聪明事”
中国没有盲从别国按国情恰当防控,西方媒体起初认为中国反应过度,后来予以肯定
中国对境外病毒的围堵一直持续到7月份。
对此,接受采访的所有专家都表示,中国的这次严防是做对了。专家们希望人们注意到这一点,中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基数大、医疗资源城乡间分布不平衡的国家,如果疫情快速蔓延,会造成很大恐慌。
“严控给中国争取到了时间。”曾光说,虽然本土病例的出现不可避免,但迟与早大有区别。中国的第一例甲流死亡病例在10月份出现,死亡和重症病例的延缓出现,减少了公众的紧张情绪。
曾光认为,有效拖延甲流暴发时间,使得中国得以有机会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
比如,日本在甲流暴发时,曾关闭4000所学校,但未起到有效作用。此后中国也没有大规模关闭学校。而类似于轻病人不需要吃达菲,也无需住院,这都是其他国家甲流暴发后得出的有效经验。“他们在做,我们在看”。
中国的甲流的有效拖延也为甲流疫苗的研制争取到时间。曾光说,这是决定性的。
自SARS后,中国在应对突发疫情时变得愈来愈成熟。
“SARS暴发初期,我们只强调找病原和研制疫苗。”黄建始说,那是一种落后生物医学的模式。21世纪应对传染病,光靠疫苗和药物等所谓的高科技生物学手段已经远远不够。今年五六月份,疫苗“远水不解近渴”,而通过综合防控就能用空间换取到时间。
在国际上,舆论风向也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变。
几个月前美国人在甲流面前若无其事,而北京机场却忙着测量体温时,中国几乎被整个西方当成了笑柄。《华盛顿邮报》略带讽刺地说,中国预防甲流是“天罗地网”。
而进入10月份,约有几百万的美国人感染甲流,至少2万人住院,上千人死亡。10月2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进入甲型H1N1流感全国紧急状态。
起初,欧洲很多国家赞扬着美国的“沉着勇敢”,批评中国“紧张过度”。但如今欧洲媒体则认为,中国人做了一件聪明的事情,而美国犯了错误,坑了世界。
“是有很多来自外部的批评,但人们应该理解中国有自己的考量。”中国疾控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办主任冯子健曾这样告诉媒体。
“中国这次没有盲从美国,事实证明又做对了。”中华医学会专家刘又宁的语气中带有某种自豪。
治疫关键
“政府须赢得公众信任”
无论是死亡统计还是疫苗效果都引起中国民众质疑。专家认为,政府应进一步做好与民沟通
进入10月下旬,甲流变得愈发难以监控。它从学校开始蔓延,攻城略地般的从大城市侵入中小城市,乃至农村,并向中西部地区传播。
而在美国,病患多到已经让政府放弃对感染人数进行统计。
曾光在10月22日接受采访时表示,甲流疫情进入第二波。
中国防控策略也在调整。隔离措施已被放弃,防控重点转移到对重症的救治。“加强对重症病人的早期识别和救治”的培训在各地展开。
截至11月15日,卫生部通报全国共有69160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死亡53例。
“全国甲流共报53例死亡病例,我根本不相信。”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甲型流感临床专家组组长钟南山这样说。
让人们生疑的还有这样一项数据。据统计,我国甲流病死率为0.065%,而世界各国平均病死率约为1.24%,比我国高将近20倍。
有专家将此归结为防控措施正确、最早使用疫苗和中医药治疗流感的优势等原因。但钟南山认为,是否还存在第四种可能,“瞒报”。
同样遭遇信任危机的还有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