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卫生部官员在卫生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自2011年1月起,中国内地将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可能的室外工作场所完全禁止吸烟。这标志着中国的禁烟场所将从公共场所拓展至所有的场所,因为在以往地方性的控烟条例中,禁烟场所局限于公共场所,对于工作场所却鲜有涉及。
吸烟有害身体健康,这已经在科学上得到证实,但由于种种原因,禁烟并未能成为全民共识,香烟依旧是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早在卫生部禁烟之前,不少地方已经在公共场所和部分办公区域禁烟,如杭州和上海在今年3月1日开始,就已经在不少工作场所和所有的公共场所禁烟。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在这些场所吸烟已被法律禁止,但是这些场所的抽烟现象并未大幅度减少。
为什么工作场所禁烟会如此之难?至少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执行难。虽然各地的禁烟条例都确定了违反该条例的法律责任,如《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个人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且不听劝阻的,由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的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五十元以上两百元以下罚款。”但是由于执法人员缺乏,且举证难度颇大,导致了绝大多数违反该条例的吸烟者并未得到处罚。
其次是习俗的惯性。在习俗上,香烟已经成为不少场合必不可缺的物品。在婚宴上如果新人不给来宾递送香烟,则会被认为是失礼;“烟酒不分家”的消费习惯,使得礼品市场上从不缺乏高档烟,那些原本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高档烟俨然已经成为身份的象征。正是在习俗的作用下,中国的烟草消费市场成为内需最为旺盛的市场之一,2006年的数据表明,全球11亿吸烟者中我国约有3.5亿,同时我国年产卷烟3700万箱。
也正是因为这方面的原因,不少地方的控烟努力都遭遇了曲折。如《广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草案审议稿)》提交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会议第二次审议时,就被以“不符合广州实际”为由,删除了“办公室、会议室、礼堂等工作场所禁烟”的规定。直至被媒体知悉并广为传播之后,《条例》三审时才增加了工作场所为禁烟区域。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2011年起在内地几乎所有场所禁烟能否取得成效,可能还要打一个问号。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禁烟运动除了以上两个难题之外,还存在一个更为根本性的体制顽疾:当以卫生部为主导的政府机构为禁烟而努力工作时,还有政府机构以提高烟草消费量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