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医院门可罗雀 病人:社区医院不是看病的地方

2009-10-20        

小医院门可罗雀 病人:社区医院不是看病的地方


  小医院的问题是,硬件上不行,CT、核磁共振这些必要的检查没法做,软件上人员配备不像大医院,再加上小医院能够开出的药品范围也很窄,大医院能开的药,很多小医院是没有的,病人舍近求远也是没有办法。” 医生:其实,有些病,咱是看得了的,有些 病人就是想不开,非要往大医院挤……

  病人:社区医院,人家本来就不是看病的地方嘛。

小医院门可罗雀 病人:社区医院不是看病的地方


  北京,门庭冷落的社区医院。上午10点,74岁的王大爷颤颤巍巍地来到亚运村医院,昨晚吃的一小块烤红薯,让他足足折腾了一晚上,胃里堵得慌。3块钱挂了个内科门诊号,他要问问大夫这到底是怎么了。

  从王大爷居住的安慧里小区,步行到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概需要5分钟。在患高血压、冠心病的这10多年里,他经常在这里打针吃药做各种检查,和这里的几个大夫熟悉得像是老朋友。

  到亚运村医院看病的居民,大多像王大爷一样,头疼脑热,做些简单检查,或者被猫抓了、被狗咬了,无非是打个针吃个药,情况稍微复杂一些的病人,往往直接去往附近的安贞医院或中日友好医院。


  国庆长假, 病人更加稀疏,主治医师燕双玉坐在内科诊室里看起报纸来。“其实,有些病,咱是看得了的,有些病人就是想不开,非要往大医院挤。”恶性循环

  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召开,亚运村医院因此而建立,迄今,这所医院已经运营了近20年,医护人员从当初的20名增加到了目前的100多名,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结石科、中医科,称得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燕双玉现年48岁,大学毕业后,在“企业办社会”时期进入企业医疗站,几经辗转来到事业编制的亚运村医院,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3年。内科总计六名医师当中,她是资历较老的一名。

  十几年来,燕双玉发现,每年从各大医学院校招聘来的新同事,往往工作不超过一年就纷纷离开了,起初,她非常纳闷。在她看来,这些刚分配来的新大夫,勤奋好学,专业知识也很丰富,还有几个是从名牌医学院毕业的博士生,本来以为,这些青春洋溢的同事们会给亚运村医院各个科室带来全新改观,不料都陆陆续续地走掉了,她非常惋惜。

1 2 上一页下一页
返回新闻首页 我来评两句
网友评论: 已有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code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