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香港特区驻京办首席入境主任曾国卫致香港文汇报亲笔感谢信全文
彭总:
日前一批港人在京被医学隔离,承蒙贵报作出客观忠实报道,不但让社会大众了解事件真实情况,更有利国家正面推行防疫工作。各位不辞劳苦,实事求是和认真高效的专业态度,确实令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在此,本人谨表敬意。
本办诚盼日后能继续与贵报加强沟通和联系,促进彼此的友谊,共同努力为民众谋福利。
敬祝贵报业务蒸蒸日上,并祝阁下和贵报各仝人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另烦请代问候贵报添翼及小陈,谢谢!
香港特区政府驻京办
曾国卫
9. 7. 2009
随着气温的逐渐降低,北京又到了流感高发的季节,有赖于政府及医疗部门的严格防控,有赖于媒体的及时报道,民众对于“甲型H1N1”的认识已经清醒而理智。但在五个月前的北京,“非典”留给这座城市的阴霾,让那个时候的大家对“甲流”这个字眼谈之色变。
我整理抽屉时,偶尔翻到那时收到的一封感谢信,信里香港驻京办曾国卫“代问添翼、小陈好”的笔迹,让我眼前的画面一下子切回到七月初,那些在甲流隔离区——燕翔饭店采访的日子,画面的背景炎热却清晰。
初探燕翔
6月30日,因与甲型H1N1确诊流感患者同乘一班飞机,香港赴京的两个旅团共50人接到通知,要求配合前往北京燕翔饭店进行医学隔离观察。7月1日,已配合入住燕翔的卢太向本报反映了酒店内房间未开空调,旅社支援不足的问题,当天北京的室外气温高达38度。下午3点,我和实习生陈中被指派前往燕翔了解情况。
燥热的阳光静静的炙烤着马路,燕翔饭店显得格外安静。这里曾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涉外宾馆,但现在饭店门口拉起的黄色警戒线、佩戴防护口罩的保安、进进出出的救护车及医护人员,都在显示着这里的特殊用途,现在这里承担着对甲流密切接触者经行医学观察的任务,顶峰时期,饭店中居住了来自四十多个国家的数百名旅客。这样的人员构成不亚于一个小型的“联合国”。
经过两个小时的等候,酒店大堂门口才陆续有人群出来散步,我隔着警戒线喊话寻找着被隔离的港客,人群中各种肤色和各国语言的混合,让寻找变得有些困难,直到天快要黑的时候,才找到了港客中一位姓傅的阿姨。
傅阿姨听到我们是香港文汇报的记者,情绪马上变得激动起来,据她描述,房间里室温高达40度,卫生条件差,想出去想回家等等。听到这边的动静,被隔离港客很快的聚集了过来,纷纷表示着不满,言辞颇为激烈,这让我和同来的记者有些不知所措。一位姓李的女士向记者讲述,她的父亲这次来北京做短期的旅游之后要赶到广州参加儿子的婚礼,但按照7天的隔离要求,婚礼当天肯定是不能到场的,这让老人心里很是难受。我和陈中一面安抚着他们,一面记录着这些信息。
神秘人突访隔离区
天完全黑了下来,暑气慢慢散去,港客和我们俩告别后陆续的返回大堂。8点左右,门口来了两辆车,卸下了大量的鲜花、果篮和电扇。车上的人和门口的安保人员协商后居然进入了隔离区,从他们夹杂着粤语的只言片语中,我意识到这可能是香港的官员来探望港客,等他们进去后,我和留在外面的工作人员蔡小姐进行了沟通,得知刚才来的是香港驻京办入境处首席入境主任曾国卫,在我的再三请求下,蔡小姐答应帮我联系对曾的采访。
隔着警戒线和栅栏,我看见穿起全套防护服的曾将鲜花、水果、电扇发给了被隔离港客,同时认真的听着大家提的意见,时间一分分的过去,港客脸上的表情逐渐温和下来,时不时还能听到人群中传来的笑声。
初识曾国卫
当他们结束了交流,我看了下表已经晚上10点钟了,刚脱下防护服的曾满头大汗,他伸出手说:“你好,我是香港驻京办的曾国卫。”,这是我们的第一次正面交流。
我注意到曾国卫穿着正式的西服套装,我突然想起今天是香港回归12周年,就问是不是从什么活动赶过来的,他说自己是提前结束了香港驻京办庆祝香港回归的活动赶来的燕翔饭店。顿时,我对眼前的人肃然起敬。
我向他询问了港客的情绪和驻京办作出的反应,他一一做出了解答,还表示会积极和北京市政府沟通解决现在存在的问题,并且尽力解决要到广州参加婚礼的老先生的问题。我当时意识到,如果这位老先生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能提前解除隔离,将是政府人性执政的一大亮点,必会是大新闻一件。
我们将收集到的信息传回了办公室,经过同事的综合之后,第二天报纸刊发了我们的报道。同样在第二天,陈中通过在燕翔饭店的守候,得到了昨天的老先生已获准提前解除隔离的消息,这个大独家让我们几个欢欣鼓舞。
通过我们两天的独家报道,让香港及时了解了港人在京隔离的情况,并且某种程度促成了被隔离港人遇到问题的解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