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甲流”让我成了“空中飞人”——一位呼吸科医生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体验
最近一个多月,随着甲型H1N1流感疫情趋于严峻,北京朝阳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曹志新的生活可以用“空中飞人”来形容。几十天来,作为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临床专家组成员的他,忙着奔赴福州、拉萨、上海、郑州各地参加重症病例会诊。
面对病人的痛苦我们压力倍增
“疫情当前,个人的辛苦不值一提。如何减轻甲型H1N1流感危重病人的痛苦,挽救他们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每次参加会诊,曹志新就觉得身上的责任沉甸甸的。
到目前为止,曹志新已经参与救治了近10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平均每周出差两次。最忙的时候,昨天的行李还没来得及收拾,第二天又带着去了另一个地方。
每到一地,他和其他专家组成员都会立刻赶到医院,穿上厚重的防护服进入重症监护室,查看病人症状,然后投入紧张的救治方案讨论。
“对于重症病例,我们一方面要及早救治,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另一方面要加强监测,密切关注病毒可能发生的变异。”曹志新说。
面对甲型H1N1流感“我们心里有底儿”
尽管病毒来势汹汹,但得益于抗击非典的经验积累,曹志新和战友们都说:“我们心里有底儿”。
2003年,非典肆虐之时,曹志新是朝阳医院头一批进入发烧门诊的医生之一。“当时人们根本不知道病因,匆忙之中建立起‘发烧门诊’。”曹志新回忆说,“我们医院的‘发烧门诊’刚建立第二天,就收治了一位‘超级传播者’。由于仓促应战,防护措施不到位,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中有好几人因此被感染病倒。”
至今,曹志新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迷茫:“我和同事们不断相互鼓励着,这就是一种疾病,一定有针对它的治疗手段。”
相比当年猝不及防的遭遇战,曹志新认为,甲型H1N1流感防控是一场有准备之战。甲型H1N1流感起源于北美地区,这为我国提供了充分的应对时间。无论是病因确定、防控策略、疫苗研制、药物储备,我国都做了充足准备。
“现在感染人数上升,重症病例不断出现,但我们对于疫情和症状的特点及其发展,都有较为准确的研判。”他说,“现在的防控形势充分证明,前一阶段的防控策略是可行的。”
其他热点新闻链接:
(实习编辑:林艳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