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久:我国基层医疗体系源于“人民”医院

2012-09-02    39健康网    晏霏霏

  我国基层医疗网络建设始于建立省、地、县的三级医院网络,而这些三级医院当时有一个通用名称叫“人民医院”。这是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司长张宗久在“首届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实践高峰研讨会”上介绍的信息。

zzj

图为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司长张宗久

  张宗久介绍,我国的公立医院体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一张白纸上建设起来的,它借鉴了我们解放区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对旧中国的一些体系进行了改造,另外也加强了建设和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第一届全国卫生大会上明确了建设公立医疗系统的五大方针,实际上卫生部历次在做改革的时候,都是对这些方针的坚持、发展、调整、改革。

  第一大方针就是建立基层医疗网络。

  1950年的方针,这个基层医疗网络就是建立省、地、县的三级医院,没有这个三级医院没有咱们这个网络,这三级医院当时有一个通用名称,跟人民大学一样叫人民医院,大家说北京的人民医院在哪?在卫生部对门,那个医院就叫北京人民医院,现在咱们又是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实际上我们大家都叫它人民医院,北京的老百姓也都叫人民医院。

  上海的人民医院序列有一到十人民医院,有一些人民医院大家比较熟,像六院、九院、十院。所以我们的基层网络,省、地、县的三级人民医院,那么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大学的教学医院系统,大学的附属医院系统,还有我们企业的职工医院系统,部队系统,我们共同构成了公立医院的系统,这个系统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

  第二政策,就是要建立基本医疗的保障制度,实际上在当时就提出来了,这个制度主要是建立的对于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工会医疗制度,和对于企业职工的老保医疗制度,这两个制度。而且覆盖人口一定的数量,包括企业的职工家属来进行保障。

  另外,在此后又在农村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所以我们国家从1950年,第一届人大会上就提出来建立保障制度,但是当时的财力,我们的整个能力也是有限的。

  第三,就是实行联合诊所,所以我们在基层改革的时候要看,我们基层是个什么。我们的基层是县乡村和城市的社区,实际上是这一次基层改革的重点1950年的这个政策,建立联合诊所。建立联合诊所是团结社会力量,联合起来共同组成一个最基本的医疗体系,也就是乡这一级和城市、街道这一级。但是这一级当时的结构是集体所有制,所以这一次在改革当中,完成了这样一个历史任务,给它的编制和财政补贴的政策进一步完善。还有我们在村实行了农村医生,乡村医生这样一个制度,当时叫赤脚医生这样一个制度。

  第四个政策就是免税的政策,当然这个政策到现在58号文进一步明确,还有2000年,关于实行盈利和非盈利分开的一系列政策,在税收上做了些调整。

  张宗久指出,我们国家从新中国建国伊始就建立的方针,50年代是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这样一个方针,适用我们国家的形势和发展,非常好的卫生工作政策。

  他也表示,公立医院体系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公立医院诊疗的覆盖大大增加了,到2008年实际上已经达到14.7亿次。同时还建立了社保体系,三年实现了全覆盖。而民营医院作为补充力量,发展也比较快,民营医院现在是9000多家,完成的诊疗量已经接近我们改革开放前三十年。而我们近几年发展的诊疗量,民营医院的诊疗量甚至就可以覆盖澳大利亚。

  “我们要从这样的历史高度去看,我们就会认识到我们这一支力量的重要性。”张宗久如是说。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晏霏霏)

返回新闻首页 我来评两句

我来评论

已有0人参与 点击查看
注册
欢迎你,jessfgs [个人中心] [咨询医生] 退出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