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岩:政府卫生支出10年来年均增速21.6%

2012-08-17    39健康网    王潍

  2002年个人卫生比重高达57.7%,政府预算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15.7%和26.6%,2011年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下降至34.9%,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分别提高到30.4%和34.7%。政府卫生支出年均增速21.6%,明显快于同期财政支出年均增长和卫生总费用的平均增速。以上数据是卫生部办公厅主任侯岩在8月17日举办的中国卫生论坛上发布的。

bj-817hy

卫生部办公厅主任侯岩

  在论坛上,侯岩向与会多国卫生界政要和现场观众发布了近十年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和有关数据。其中,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政府卫生支出等数据增长十分明显。详情如下:

  一、基本卫生状况

  1.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人均期望寿命从2000年71.4岁提高到2010年的74.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02年十万分之51.3,下降到2010年十万分之50.61,婴儿死亡从2002年千分之29.2下降到2011年千分之12.1。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2.卫生资源持续增长。2011年底,全国卫生机构达到95.4万个,其中医院2.2万个。每千人口医疗床位数3.8亿张,职业医师1.8亿人,注册护士数1.61人。

  3.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明显增加。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2002年的21.45亿人次,增加到2011年62.7亿人次。2011年中国居民平均就诊4.6亿次,每百居民住院11.3人,床位使用率88.5%,平均住院日10.3天。2011年,15分钟内可以达到医疗机构住户比例83.3%,其中农村地区达到80.8%。

  4.城乡及地区间卫生发展状况逐步缩小。2003年中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分别为55%和21%,2011年分别增至89%和97%,发生重要变化。婴儿死亡率城乡差距从7.2千分点下降5.9千分点,农村住院分娩率西部与东部差异率3.4百分点下降2011年2个百分点。

  5.卫生总费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2002年个人卫生比重高达57.7%,政府预算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15.7%和26.6%,2011年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下降至34.9%,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分别提高到30.4%和34.7%。政府卫生支出年均增速21.6%,明显快于同期财政支出年均增长和卫生总费用的平均增速。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2009年中国全面启动深化医改,经过三年努力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初步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

  1.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实现“病有所医”迈出关键性步伐。新农合从2002年启动建立至2011年,参合人数达8.32亿,参合率97.5%,受益人次数从04年的0.76亿人次提高到2011年13.15亿人次,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补偿峰顶线达8万,2011年推荐新农合大病保障,近30万包括儿童败血病、先心病等八种重大疾病患者享受补偿,实际补偿达到65%,2012年将12种常见多发疾病纳入费用报销范围。

  2.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逐步形成。截至2011年,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全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有序向公立医院延伸。目前,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同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落实财政专项补助和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实施综合量化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制度,逐步建立新的运行机制。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效夯实,“强基层”的医改目标初步实现。09年起中央财政安排资金470亿,支持近3.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建设。

  4.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乡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国家免费向全体居民提供十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从09年人均15元提高2011年25元,收益人群不断提高。针对特殊疾病、重点人群和特殊地区,国家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补助、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等。

  5.有序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累了有益经验。2010年起,17个国家试点城市和37个省级试点地区进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今年311个县第一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试点改革已经启动,各地普遍实施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同级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分时段就诊、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等措施,控制医疗费用,方便群众就医,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鼓励支持社会办医政策,截至2011年底,全国非公立医院机构数45.7万所,占全国医疗总数47.9%,床位数占全国总数9.7%。

  三、重大疾病防控

  1.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重点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2010年底,中国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6万人,实现感染人数有效控制。全国结核病患病率降至十万分之66,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确定的结核病控制指标。血吸虫病人约32.6万人,比04年减少61.3%,全国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实现疫情控制目标。04年启动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07年开始国家免疫疫苗规划种类由六种扩大到14种,预防疾病由7种增至10种,人群从儿童扩展到成人。国家层面已实现消除碘缺乏、大骨节病等有效控制。

  2.卫生应急能力全面提高。建立了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管理体制,形成了多部门突发机制,组建传染病控制、医疗救援、中毒处置等27支国家级卫生队伍,有效处置非典肺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开展四川汶川大地震等紧急医学救援,保护居民生命和安全。

  3、慢性病防治工作逐步加强,中国现有慢性病患者2.6亿人,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70%。2002年以来,防控逐步由重治疗向防治结合转变,形成由疾控机构、医院专业防治机构购置防控网络,启动综合示范区建设。相约健康社区行、健康素养行动等,建立起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城乡居民健康教育体系。

  四、其他卫生工作

  1.爱国卫生运动更加深入。开展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卫生区、国家卫生镇创建活动,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72.1%和69.2%,为降低传染病危害、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2.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得到加强。近年来,审查通过124项、公布21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96项食品添加剂产品标准,强化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建立覆盖全国244个地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开展为期两年的食品药品整顿工作,打击食品违法添加非食物物质行动,制定国家药品安全规划,公布实施2010年新修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进药品电子监管体系,建立健全药品质量追诉和安全管理体系。

  3.中医药工作得到重视和发展。落实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措施,加强各级各类中医药机构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疑难疾病的防治工作。

  4.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制定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和重大新药防治专项,启动基层卫生人才、医学杰出人才、中医药人才等人才工程。

  5.卫生国际合作不断深化。长期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卫生事物,广泛开展卫生领域政府、民间的多边及双边合作交流,积极倡导国际组织重大卫生行动,高度重视对发展中国家开展卫生国际合作和提供援助,2013年,中国即将迎来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未来中国将继续深入开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发展卫生事业,致力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更好维护保障和增进全民健康,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发展道路。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晏霏霏)

返回资讯首页 我来评两句

我来评论

已有0人参与 点击查看
注册
欢迎你,jessfgs [个人中心] [咨询医生] 退出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