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费直降2000元!广州“免陪护”新模式火了,医护康养团队全程接管

原创:39健康网2025-05-15 11:00:34

免陪照护,正在改变中国人住院的模式。这一模式能否真正满足患者和家属的照护需求,成为解决“一人生病全家受累”的“药方”?

当八九十岁的老人躺在病床上,守在身边的常是同样白发苍苍的六旬子女;而六七十岁的患者,更多只能依靠年迈的老伴支撑,年轻人被工作捆住了手脚而无法抽身陪护……这一幕幕,正是当下大城市医院里最扎心的现实。

面对银发浪潮冲击下的“陪护困局”,人口第一大省广东率先破冰,今年4月正式启动医疗机构“免陪照护服务”探索,在广州、深圳、汕头、佛山、惠州、东莞等8个城市的47家医院率先试点。


免陪照护服务(简称“免陪护”),主要指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遵循患者和家庭自愿原则,在知情同意且自主选择的基础上,由护士和医疗护理员承担生活照顾服务。

这一模式能否真正满足患者和家属的照护需求,成为解决“一人生病全家受累”的“药方”?39深呼吸近日进行了实地探访。

专业照护让患者好得快,住院费明显减少

作为广东首批免陪照护服务试点医院之一,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下称广州红会医院)地处老城区,周边社区密集,老年人特别多。医院收治的患者中,60岁以上的占比已接近65%。不少老年患者因慢性疾病、术后康复等需长期住院,而家属又因工作与生活压力无法全程陪护,一级和特级护理的比例达到61%,更凸显专业照护的迫切需求。

正因如此,医院将免陪照护服务试点放在创伤骨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全科医学科、急诊病区、心血管内科、中医科等8个病区,分期、分批协同推进。

在创伤骨科的免陪照护病房,朱大叔(化名)躺在病床上,在护士与助理护士指导下进行下肢关节康复训练。

◎ 朱大叔在进行康复锻炼。/ 图:作者摄

他上个月因车祸导致右侧胫骨平台骨折,在外省进行手术治疗后康复效果不佳,遂来到红会医院创伤骨科进行康复治疗。因家属都在外地,仅有一个女儿在广州,女儿不但要上班还要带2个娃,无法陪护。

“不是没想过请护工,但花销太大,实在不行的话我打算让儿子停工过来照顾。后来医生说有‘免陪护’服务,我觉得可以试试。” 朱大叔表示,此前没有听过也不了解免陪护,这次选择了“一对三”的服务还是非常值得。

期间,医生、护士、医疗护理员、康复技师、营养师全程陪伴朱大叔,提供专业的医疗照护服务,“我很满意,恢复得不错,现在自己走两三百米都没问题,儿女都非常高兴。”

广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中医正骨科护士长王珂介绍,数据显示,采用这种“医护康养共管”模式的免陪护病区,患者康复周期平均缩短15%,住院天数较单病种平均住院天数少2.2天,平均住院费用较单病种平均费用低约2300元,医疗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为0。

“很多家属不是不愿陪护,而是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护理病人,导致不敢护理。”这是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病房经常遇到的状况。

75岁的陈伯(化名)刚经历了一场喉癌大手术,身上插着各种管子,伤口还有血液渗出。陈伯的儿子虽然很孝顺,已经请了假来照顾父亲,但面对父亲遍布全身的管子,让他不知所措。陈伯的老伴王阿姨也焦虑不已,“拍背、按摩,我们都不懂,万一弄疼弄伤他可咋办?”

一家三口商量后,选择了“一对一”免陪照护服务,待陈伯情况好转后转为“一对三”。

◎ 免陪照护费用与护工费用对比。/ 图:护士PPT截图

陈伯住进了免陪护病房,由护士和助理护士配合密切精心照护。护士24小时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气道湿化及排痰情况,预防血栓等;助理护士给予生活照护,如翻身,排泄物处理,擦拭造瘘口,雾化吸入,拍背排痰,踝泵运动等。

“护理人员真的很细心很专业,把先生交给他们,就可以解放我的时间去干别的事情。”王阿姨对免陪照护服务赞不绝口。

陈伯在出院之际接受采访,尚未完全恢复发声的他,通过小黑板写字表达感谢,“那么多管子,真的不知怎么护理,幸好有这些护理(免陪照护)。”

◎ 陈伯在小黑板上分享免陪照护体验。/ 图:作者摄

重新定义就医安全感,家属能否“安心托付”?

免陪照护,正在改变中国人住院的模式。为避免新项目被滥用,挤占有限的护理服务资源,国家医保局明确现阶段“免陪照护服务”仅适用于特级、Ⅰ级护理患者。

对于家属来说,“免陪照护”能否让人真正放心是最大的顾虑。不少人问到,免陪照护是否意味着家属把患者送进医院就不用管了?从事护理工作十几年的护士长王珂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您父亲今天完成了50米走廊行走,视频已上传至专属群组,”在病房,王珂正通过红会创骨免陪照护-医护在线微信群,向异地家属同步病人的康复情况。他说,目前创伤骨科免陪护病房,护士会定期向无法探视的家属披露患者康复情况,建立双向沟通机制,让家属实现“居家陪伴”或“边上班边陪伴”。

◎ 王珂介绍创伤骨科开展免陪照护病房的情况。/ 图:作者摄

免陪照护,并非拒绝家属来陪,更不是要求住院患者都选择免陪护。目前广州各试点病区在提供免陪护照护服务的同时,也都保留陪护病房,患者及家属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

广州红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护士长钟素妹介绍,为缓解家属焦虑,病区还设置了“陪人护理小课堂”,通过现场观摩、视频教学和出院前实操考核,帮助家属逐步掌握翻身、擦拭造瘘口、拍背排痰,准备营养餐等护理技能。

“我们不是剥夺家属的参与,而是给予支持和准备,这样他们回家后才不会慌张。” 钟素妹强调,免陪护病房并非替代家属,而是巧妙地在医疗安全与人文关怀之间寻求平衡,为患者营造温馨、安心的康复环境。

在她看来,免陪照护重新定义了就医安全感,消除了家属在走廊支折叠床的疲惫,避免了因护理不当引发的感染风险。

◎ 助理护士与护士一起照护病人。/ 图:医院供图

广州红会医院护理部负责人陈瀚熙介绍,免陪照护旨在应对老龄化背景下住院患者照护需求激增的现状,尤其是一级、特级护理人群增多,而家属常因精力、技能或时间不足难以兼顾。

“我们希望通过专业团队满足这一刚需,真正实现‘住院有人管’。”她表示,该服务的核心是以专业力量替代家庭陪护,推动照护从“家庭支撑”走向“制度保障”。

此外,广州红会医院还计划将“免陪照护”与“互联网+护理服务”结合,搭建“云端共情平台”,开发家属端APP实现实时病情追踪,进一步延伸护理服务边界,构建从医院到家庭、从急性期到康复期的连续照护服务。

免陪照护需要制度托底,全面落地仍有不小挑战

从怀疑到尝试再到信任,39深呼吸采访中看到,免陪照护服务的接受度正在逐步提高。但在行业一线人员眼中,免陪照护服务尚在起步阶段,要全面铺开并不容易。

价格是否合理,仍是患者及家属最为关注的重点。最新发布的广东省公立医院免陪照护服务价格标准中,“一对一”为每天280元,“一对二”为每天180元,“一对三”为每天140元。如何相较于市场化的机构照护服务在价格上有优势,仍是推广免陪照护服务需要攻克的难点。


◎ 不少网友希望将免陪护纳入医保。/ 图:留言截图

据了解,广州市在试点医院已将免陪照护的费用纳入了医保。应注意的是,这笔费用不享受医保统筹报销,而是使用个人账户的余额进行支付。这对不少患者而言,可能感觉与自费没有太大区别,但让医院感受到了压力。

“医院目前最大的压力在于成本与资源压力,尽管政府已对免陪照护的服务价格作出统一限价,但在当前医保支付压力之下,实行免陪护的费用纳入了医保费用之后,意味着医院要在单病种控费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陈瀚熙表示,期待未来能够对提供免陪照护服务的医院,按护理时长或患者病情复杂度给予专项补贴,或将免陪照护服务费纳入DRG/DIP医保支付权重,实现财政补贴与医保支付联动。

◎ 在当前医保支付压力下,医院免陪照护运行成本仍较高。/ 图:作者摄

同时她提到,“希望基础护理项目,如翻身、叩背、口腔清洁,能逐步纳入医保总额管理,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对于认知训练、康复指导等高端个性化护理服务,可以考虑探索通过商业保险差异化支付,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护理人才缺乏,也是影响免陪照护落地的关键。医院需增加护理人力成本,可能加剧基层医院运营负担。

陈瀚熙指出,目前从事免陪照护的部分助理护士由原有护工升级转岗而来,但由于国家尚未明确护理辅助人员的职业准入标准,导致职业认同度不高、人员流动性大。

“要留住人才,需为护理员制定完善的职业规划,包括建立统一的职业分级、培训认证体系,以及岗位晋升和薪酬绩效机制,推动其从‘临时工’向‘专业力量’转型。此外,可从高职高专院校招聘助理护士,培养稳定队伍。”她建议说。

据悉,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正牵头,联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通过建立医疗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医疗护理员专业培训考核体系和医疗护理员岗位培训提升体系等方式推动医疗护理员队伍建设。

广东省护士协会方面,正积极联合全省各职业技术学院,计划三年内培养3万名健康照护学专业毕业生,为广东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输送专业健康照护师、医疗护理员、助理护士。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陈瀚熙希望免陪照护能突破医院范畴,成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获得制度性支持。“这不应仅是医院的尝试,而应成为应对老龄化的制度性照护方案。”

如何让免陪照护成为可持续的公共服务模式,还需要更多的探索与思考。

排版|深深

通讯员|胡颖仪、孙冰倩

封面&首图|医院供图

39深呼吸

扫一扫关注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