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肖飞婚内出轨多名女医护人员的“桃色新闻”在媒体上发酵。
日前,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肖飞婚内出轨多名女医护人员的“桃色新闻”在媒体上发酵。
在大家纷纷谴责医生有医德问题时,出轨对象之一的规培医生“董小姐”的“4+4”身份被曝光,协和医院“4+4”培养制度“不出意外”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 中日友好医院发布通告,表示医生肖飞“违法生活纪律和医德医风”,院方对其解除聘用关系。/ 图:微博截图
一个非医学本科毕业的学生,仅通过4年医学博士课程和“规培”教育,就可直接晋升为执业医生。
让不少人担忧,在这么短的学制下培养出来的医生,是否真的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 “4+4”学制对于国内传统医学培养体系“5+3”、“5+3+3”等路径的学生来说又是否公平?甚至有人将矛头直指这一医学教育改革模式下是否暗藏权利与利益交换?
一直以来,国内传统的医生培训制度是面向高中毕业生,医学生通过攻读临床五年制(本科)或临床“5+3”一体化(本硕连读),再或者临床8年制(本博连读),获得相应学历后,必须通过“规培”(一般时间为3年),拿到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即“规培证”),才能开始行医。
后两种是我国医疗人才、学科带头人的主要培养模式,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入读条件苛刻、耗时长、医生代价大等。
21世纪初,脱胎于美国的临床医学“4+4”跨学科培养模式,在我国开始试点实施。这种模式指的是从非医学本科毕业生中招收医学生,只要通过4年的医学教育,毕业即可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简单理解,就是你本科专业即便与医学毫无关联,也可以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成为一名医生。
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率先启动临床医学专业“4+4”硕博班项目。2018年,中国顶级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启动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4+4”试点班。
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就公开表示,要打破此前医学教育主要基于生物学的局限,体现医学本源的多学科性,把多学科基因植入医学机体,需要有理科、工科乃至人文、艺术学基础的人才,培养医学人才,建设新医科,并通过不断探索跨学科融通人才培养规律,培养兼具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据39深呼吸了解,截至2024年,北京协和医学院试点班已招收172人。
2023年,协和医学院首届试点班17位临床医学专业博士毕业生正式毕业,“董小姐”就是其中之一。本科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她,这一年“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医生。
◎“董小姐”因其通过北京协和医院临床医学专业“4+4”试点班取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受教育经历,引发公众对这一培养模式进一步的关切。/ 图:微博截图
“董小姐”的从医背景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讨论。
“将来给你做开胸手术的医生本科是在国外学的新媒体,不知道你的心脏会有什么感觉。”
“别人读了多年非临床专业都不能转临床,她非医学专业的居然这么轻易就转临床博士了?”
广州一位主任医师、博导对39深呼吸直言不讳:“总体来看,只靠4年学出来的医生大多数都是看不了病的。医学是需要临床积累的,即便你再有天赋,也解决不了临床上形形色色的实际问题。”
当然也会有人反驳,因为美国也采用了这种医学生培养模式。但其实,两者有本质的区别。首先美国高校不设置本科医学专业,意味着所有医学生均为“转专业”,而国内传统模式则是从本科开始培养。其次,美国“规培”教育通常需要3-7年,甚至更长时间,而我国“4+4”模式甚至能将这一“规培”过程缩短至1年。
有美国遗传学博士背景的新药研发人士周叶斌就撰文指出,虽然两者同为“4+4”,但美国本科生读医学院前还要考MCAT,而这一考试也侧重生物、化学、物理等和医学相关的理科,使得生物等理科专业学生更容易契合美国医学院标准。而目前国内的“4+4”包括本科毕业生和推免生,只需经过“申请-审核-复试”即可入取,实际效果包括招生的公平性很值得怀疑。“而且通过‘4+4’培养医学博士,却把其他研究生博士生需要经历的考研都绕开了,这是否是合理且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呢?”
◎39深呼吸查询北京协和医学院“4+4”改革试点班招生网,发现已经打不开,往年录取名单也无法查询。/ 图: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教育研究中心卢永平、潘廷芳在2025年4月发表于权威期刊《基础医学与临床》的研究《“4+4”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一文中的一些数据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
“4+4”试点班学生和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在临床技能、科研产出均显示出差异:在临床技能方面,参考2024年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试点班通过率95.2%略低于传统八年制医学生的98.5%;传统八年制医学生在校期间的科研产出数量和得分也都优于“4+4”试点班学生。
当然,我们并不是要对“4+4”这一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的否定,因为模式的初衷是好的,它可以将各个不同领域的顶尖人才吸纳到医学领域,培养跨计算机、材料学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推动精准医疗发展,这也是未来医疗发展的主要方向。
而且,目前国内开展的“4+4”制度也有一些相应的门槛要求,例如浙江大学创办“巴德年医学班”要求学生前4年必须完成临床医学基础、生物化学等33个学分的医学预科课程,再进入医学院学习。北京协和医学院要求学生毕业院校在该年度QS世界大学排名或Times世界大学排名任一排行榜中排名前50名等等。
此外,这些“4+4”制度培训下的医生,并不是直接就能给患者看病,必须要到医院进行一定时间的“规培”。
患者真正需要在意的是,站在自己面前的白衣天使是否真的具备优秀的临床和科研能力,而不是让自己成为当下创新教育实验的潜在风险承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