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未被证实的传闻:一到周末,就可以在禄口机场的停车场上看到南京很多大医院外科“一把刀”的私家车。
这个传闻有多大程度的真实性并不重要,但有一点在医疗界已为大家公认:外科医生利用周末出去“走穴”做手术,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鼓励地方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卫生部不久前出台的医改新方案里这句简单的话,又激活了“医生走穴”这个话题。这个发展方向意味着,现行《执业医师法》中对医生只能在一个注册地点执业的限制将被取消。
医生的“自由”能带来什么?社会和管理部门能允许医生“自由”到什么程度?各种观点开始碰撞。
“走穴”,真能走到阳光中?
一个外科医生的周末生活
5月8日,星期五下午5点半,下班前。
尽管到了周末,但周立(化名)的脸上看不到一点放松的痕迹。
48岁的周立是南京某三甲医院脑外科主任。按惯例,他在周五下班前将护士长小孙喊到办公室,重点交代了病房里两个刚做过手术的病人在周末两天护理上的注意事项。
“有急事就给我打电话。”这几乎是他每个周末下班前对小孙必说的一句话。
小孙离开后,周立打开电脑,再次看了一下从泗洪县R医院传过来的3个脑动脉瘤患者的CT片和一些检查单。确认没有手术禁忌症后,他匆匆忙忙收拾了一下办公桌,将吸引器、纤维剪刀一起装进了要带走的包里——这些脑外科手术中必需的小器械对方医院没有,每次他都随身带过去。
“还是9点到。周六做两个,周日上午做一个。”他给R医院的外科负责人挂了个电话。
6点了!他挂了电话,立即赶去接女儿。12岁的女儿正在上小学5年级。周立平时每天早上7点出门上班,晚上9点多下班回家,和女儿照面的机会很少,只有每个周五不一样:他开车去学校接上她,然后再回家接上老婆,一家人一起出去吃顿晚饭。
5月9日,星期六早上6点半,周立开车出发了。
一路顺利。9点刚过,周立已经换好手术服,熟门熟路地走进了R医院的外科手术室。
被注射过麻醉的患者已经一切准备妥当,躺在手术台上。
“是那个50岁的吗?瘤体是1乘1厘米的?”周立和旁边的R医院助手确认了患者后,开始动刀。
3个小时后病人被推出手术室前,周立跟旁边的护士交代了护理重点。
当天下午和周日上午,周立又接连做了两台手术。
周日下午1点,来不及吃午饭,周立又马不停蹄地开车回到了南京,直奔医院。他最担心的是病区里刚做过手术的两个脑瘤病人现在怎么样了:还好,两人没有出现异常。
检查过病人,周立吁了一口气。他回到办公室,放下了包。包里有R医院临走时给他的信封,里面是6000元——每台手术2000元,这是他每次“走穴”的出场行情。
周立很坦然,他说,虽然“走穴”这个词不太好听,但他从不以为然。
他现在在医院里拿的奖金、工资每月共6000多元,刚好和他每周出去“走穴”一次得到的报酬差不多。走穴,可以保证他的年收入不少于30万——这是他弟弟开一家理发店的年收入。
“我拿手术刀,我弟弟拿理发刀,我的职业压力更大,承担的风险也更大。再说,‘走穴’也是我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凭技术和汗水赚钱,为什么不可以?”在不公开真实身份的前提下,周立这样问记者。
“只要在三甲医院有了中高级以上职称的外科医生,私下出去的机会都很多,而且都是外地医院主动和我们联系的。像我们医院,大致算一下,至少有三四十个外科医生经常周末出去,在外科医生里占到四分之一。还有一些需要器械操作的内科专家也经常出去,像有介入手术的心内科,一到周末,除了留下的一两个值班医生,四五个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肯定都不在南京。”
在周立看来,外科医生“走穴”在业内很普遍,也很正常,单位呢,“不过是睁一眼闭一眼,医院领导也清楚,就凭医院给的奖金和工资,能留得住人吗?”
两种观点的激烈交锋
《执业医师法》规定,医生只能在注册的执业地点行医,且一般注册地只能有一个。如果医生离开本地擅自去外地行医,则属于违法行为。社会上也一直借用娱乐界流行词,将之称为“走穴”。
而不久前国家卫生部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明确提出,我国将研究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合理流动。
从偷偷摸摸地“走穴”,到正大光明地“多点执业”,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