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到服务的理念转变,是中国心脏病防治24年发展的最大进步;向传统及技术壁垒挑战并获得成功,则是中国心脏病防治24年…… [详细]
“治病不管防,医生只管做支架、做搭桥,预防和他们没关系,康复跟他们也没关系,做完之后也不关心,这是不可思议的。”…… [详细]
主办:
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
亚太心脏大会
国际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会议
主题:医学整合,全程关爱
时间:2013.10.10日-13日
地点:国家会议中心
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长城会)创办于1990年,从当初不足百人的纯技术培训班,到冠脉介入和旁路移植术推广会,从单一技术交流,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涉及学科最齐全、最具影响力之一的心血管病综合性学术盛会! | |
长城会坚持"学术、开放、引领、传播、服务"的方针,高举"公益、预防、规范、创新"的旗帜,与ACC、ESC、APHA、WHF、ISCP、 ESH、JCS等国际最具学术影响力的医学组织和团体展开广泛而紧密的合作和交流,联合万余名来自全国各地、各级医院心血管及其相关专业知名的专家、学者,深入交流、广泛探讨,培养专业人才,推出杰出人物,与世界交融、共同发展。 | |
如今的长城会,集国际合作、知识推广、专业培训、学术交流、交叉研究于一体,勇于承担并重点推进心血管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这一全球化的战略使命,与国内国际顶级学术组织和团体一起,强化医学研究和疾病控制,共同推动世界心脏病学的发展,促进国际社会健康发展。 | |
1989年,胡大一教授邀请美国心血管领域知名专家来华讲学,与国内众多心血管专家共同发起并开始筹备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长城会)。 | |
1995年,长城会走向综合,从单纯的技术培训成长为综合的心血管疾病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平台,涵盖心血管介入技术及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系列内容,成为我国与国际间综合的学术交流平台。 | |
从2000年开始,长城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逐步重视并引导学科的交叉融合与研究,如心血管病和内分泌、糖尿病、神经科、检验、精神心理、影像等,提出了很多交叉研究课题,展现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亮点,同时进一步与国外心血管专科学会和协会广泛联合,充分拓展了学术交流的范围和领域,展示了我国的心血管疾病研究水平。 | |
当问及胡大一是什么指引你的方向,他说,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服务,就是我的宗旨! |
胡大一GW-ICC主席
刘梅林北大一院老年内科主任
赵冬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
郭航远浙江绍兴人民医院院长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心血管病防治也经历了潮起潮落,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同时演绎了一部经济发展史,无论在介入手术、医学检查还是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80年代都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详细]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医学交流日益增多,中国心血管病的防治开始起步,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发展,医生当时在治疗心血管病的手段十分匮乏。我国心血管防治工作在80年代刚刚起步,除了当时一些古今流传的养生之方之外,并未建立完整有效的体系。由于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还较低,饮食结构对心血管类慢性病也没有太多的助益作用公众对于疾病也只停留在对症治疗的阶段。 [详细]
络活喜、立普妥、拜阿司匹林、波立维……这些治疗心血管病的重磅药物在当时还没有上市,医生只能选择用止痛药品为患者缓解症状。然而姚俊严等专家在1979年成功将丹参的有效成分,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证明了丹参的有效性,从而在临床得到广泛的推广。 [详细]
虽然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曾有专家学者提及心血管康复的这一全新理念,但由于当时中国心血管发病率不高、无法在短期内迅速盈利,并未有相关机构付之于行动,这便直接导致80年代心血管康复领域在我国还呈现出一片空白景象。 [详细]
90年代,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已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占领中国这个巨大的新兴市场,很多跨国药企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加大投入,一时间不少新药陆续上市,极大缓解了80年代心血管药物匮乏的窘境。[详细]
纵观心血管防治的发展历程,“重磅药物”的强势进入、介入技术的持续发展、康复医学的崭露头角,都无疑让90年代在中国心血管防治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坊间流传着大量鱼龙混在的保健养生信息,市场上则充斥着不辨真伪的、甚至号称包治百病的各种保健品,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又相对单一,专业人士又没有健康教育的行动。故而,在心血管病预防方面,90年代给人的感觉是一片混乱。[详细]
在跨国药企携自家原研药高调进军中国市场之时,我国的心脏介入技术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心血管领域著名专家胡大一教授的倡导下,在1990年创办了第一届(中美)长城射频消融技术研讨会,掀开心血管介入技术推广的序幕。 [详细]
中国的心脏康复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但由于传统医疗模式是并重视对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预防,导致心脏康复的投入明显不足。在这种医疗模式下,大部分医院尚未开展心脏康复,患者出院后得不到完善的康复治疗,对于康复医学的理念也仅停留在书本上。[详细]
进入新世纪以来,纵观心血管治疗领域的发展,无论是不用开胸的瓣膜病手术——TAVI技术的引入,还是药物洗脱支架的上市让支架时代来临,总体治疗方向都是趋向于危害更小、创伤更小,更经济更有效的微创化治疗。[详细]
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胡盛寿教授在2007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做出前瞻性的结论:“纵观冠心病治疗发展的历史,人类应用了众多治疗手段,但冠心病的治疗始终在朝着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更加安全、更加有效、更加经济和微创。”。截止2010年,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约2.3亿人,疾病防治形势严峻。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提示心血管医生也应该担负起科普教育的义务。但与形势对应的是,三甲医院治疗工作饱和,因此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应适当下沉至社区医疗机构。[详细]
药物缓释型支架药物缓释支架就是给单纯的金属裸支架穿上一层化疗药物的“外衣”,以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03年批准了药物缓释支架应用于临床冠状动脉治疗之中。至此药物洗脱支架上市,冠状动脉介入术进入支架时代。[详细]
浙江医院于1999年成立心脏康复中心,这是全国最早成立心脏康复中心的医院。2000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也建立起心脏康复中心。通过对患者的评估,进行药物、运动、心理等多方面干预。这个日后被称为“双心疗法”的干预方式,在此时已初现成效。[详细]
据《2012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数据,到2020年,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将可能达到400万。而在2013长城会的媒体专访中,多位专家指出当前的心血管病高发、年轻化趋势,很大原因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详细]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2世界卫生统计报告》中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心脏病、卒中)的发病和死亡率一直呈持续上升阶段,全国心血管病患者大约有2.3亿人,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约300万人,几乎每死亡3个人中就有1人是心血管病,平均每小时心血管病死亡340人。随着微创手术与介入治疗适应证的迅速扩大,心脏内科与外科的交叉合作越来越深入。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界都越来越强调“心脏团队”概念,即由一名心内科、一名心内介入与一名心外科医生共同组成团队,共同负责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决定治疗策略。[详细]
生物可吸收支架也是心血管治疗领域值得期待的一项技术发展。今年9月,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带领团队率先完成了我国首例自主研发的完全可降解聚乳酸支架植入。这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自主研发的完全可降解支架临床试验正式启动。[详细]
胡大一透露,心脏康复的开展并不需要大量的设备器材,哪怕没有设备也是可以开展的。像双心门诊就不需要设备,完全是话疗,没有成本。康复不仅节省了医药费用,减少了医药负担,还让医院获得是净效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