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80年代: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奠基与基础发展

2013-10-15 10:51:08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医学交流日益增多,中国心血管病防治在80年代开始刚刚起步,正处于萌芽的发展阶段。临床医生在当时治疗心血管病的手段十分匮乏,除了常规使用止痛药之外,还没有其他更好的治疗方法。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心血管病防治也经历了潮起潮落,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同时演绎了一部经济发展史。

  在这三十年的发展中,我们赫然发现,在其短短的历程中,无论在介入手术、医学检查还是药物治疗等多个方面,80年代都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心脏介入手术:开创心血管病防治新纪元

80年代:我国心血管病防治奠基与基础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医学交流日益增多,中国心血管病的防治开始刚刚起步,正处于萌芽的发展阶段。

  临床医生在当时治疗心血管病的手段十分匮乏,除了常规使用止痛药之外,还没有其他更好的治疗方法。

  但就在心血管防治发展面临停滞不前的困局之时,德国医生 Gruentzig 1977年在苏黎世成功完成世界第一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此项手术轰动了整个医学界,从此开创了心血管病介入性治疗的新纪元,被医学界誉为“心脏病学的一场革命”。

  这项全新的技术于1984年也被引入中国,并成功进行了第一例心脏支架介入手术。从此,中国心血管病防治的历史已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然而,心脏支架在当时尚属全新技术,一个心脏支架的市场零售价大约在15万以上,并且我国医疗报销体制正面临转型,导致了我国大部分心血管病的患者没有能力支付手术的费用。

  虽然如此,心脏支架手术给我国心脏病学防治和百姓的健康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便捷有效的治疗方法使急性心血管病人的生活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百姓的健康生活从此进入到了心脏介入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心脏支架手术成为中国心血管医生在开展治疗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脏病的首选方法,有效地降低了心血管疾病的致死率,开创了心血管病防治的先河,为中国心脏病学治疗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是,由于受到经济水平发展的限制,科学试验尚属于探索阶段,心脏支架手术在80年代呈现出单品价格昂贵、治疗方案单一和存在临床并发症等诸多不足,与如今的整体治疗方案相距甚远。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傅向华教授在接受39健康网编辑采访时表示,心脏介入是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发展的30年来,最具有里程碑式的技术之一。

  医学检查:技术升级带给产业井喷式的发展

  但随着心脏介入手术强势进入中国之后,也直接带动了医学影像检查的高速发展。

  “在80年代之前,我国的医学影像技术还只停留在胸片的检查水平!”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赵世华教授这样感慨到。

  当时,众多三甲医院为了开展心脏介入手术,纷纷购置全新的医疗检查设备,一时间我国的医学影像检查市场风气云涌,进入一种超常规的发展状态。

  CT、MRI、DSA等数字化影像设备的逐渐应用和普及,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化的医学影像资料。随着我国医学影像产业得的技术升级,政府又上调了医学检查费用的标准,也起到促使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的作用。

  医学影像产业在80年代属于萌芽期,国家政策逐步放宽,整个行业从此进入到掘金时代。

  在当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中,国外产品在大部分的高端品种市场处于垄断地位。我国每年要花数亿美元的外汇从国外进口大量医疗设备,这些高端医疗设备主要集中在GE、西门子、飞利浦和柯达几大巨头。

  由于我国医学影像市场在整个80年代的需求尚未释放完毕,核心技术始终掌握跨国企业手中,一直呈现出卖方市场,许多国内、民营企业纷纷“抢滩登陆”,行业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

  国内的医疗器械企业除了少数几家国营垄断公司之外,则80%是中小型民营企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但操作灵活,在成本价格上具有明显优势。由于中低端医疗影像产品主要还是依靠国家财政集中采购,国产设备仍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在这场医学影像竞争的“肉搏”战中,逐渐形成了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和跨国企业三足鼎立之势。在80年代末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加速发展,医学影像行业迎来改革开放的有一个春天。

  经历了潮起潮落,医学影像行业也由混乱走向有序,从盲目走向理性,从幼稚走向成熟。

  药物治疗:中成药快速发展一支独秀

  就在介入手术和医学影像在心血管防治领域异军突起之时,中成药在80年代的药物治疗也创造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络活喜立普妥、拜阿司匹林、波立维……这些治疗心血管病的重磅药物在当时还没有上市,医生只能选择用止痛药品为患者缓解症状。

  然而姚俊严等专家在1979年成功将丹参的有效成分——原儿茶醛提取分离,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证明了丹参的有效性,从而在临床得以广泛的推广。

  “虽然近几年发现丹参注射液内存在杂质的问题,但它在80年代却是最有效的药物之一。”时至今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范维琥教授在接受39健康网编辑采访时,还抑制不住喜悦地心情。

  与此同时,稳心颗粒等一批有临床试验价值的中成药,在1987年成为中医药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及国家“八五”攻关课题。

  受到当时心血管病发病的特点,80年代整个时期的药物治疗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临床药物药物种类的匮乏;中西医药物发展也不均衡;依赖于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等,与如今的多方面的药物治疗,相差甚远。

  虽然临床使用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中成药为80年代心血管病的药物治疗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此进入了对症治疗的时代。

  在这一时期,以丹参注射液为代表的中成药成为临床药物治疗的绝对主力,极大地缓解了对症治疗的矛盾,为我国心血管病的药物治疗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成药现代临床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积极运用现代生物医药知识与方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目前的研究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重大原始创新性的成果和思路,这也是不可否认的现实。

  除此之外,静脉溶栓的有效性可与冠状动脉内溶栓相媲美。此后,各国一直着眼于更广泛和迅速地静脉应用溶栓剂。然而,经药物溶栓获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却不到一半,疗效亦与人们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

  总体来说,我国心血管防治工作在80年代刚刚起步,没有建立有效的治疗体系,公众对于疾病也只停留在对症治疗的阶段。

  心脏病的预防当时除了一些古今流传的养生之方之外,基本还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预防理论或方法。而且由于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还较低,饮食结构对心血管类慢性病也没有太多的助益作用,故而意识不强。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推荐专家更多
  • 吕崇江主治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 杨大坚主任医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咳喘、哮证。对不孕不育、肺心病、急慢性前列腺炎、男女更年期综合征,胃肠疾病,眩晕等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印根权主任医师广州诺亚智慧门诊部

    擅长领域:擅长:儿童哮喘、儿童慢性咳嗽、小儿间质性肺病及呼吸系统疑难病的诊治。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