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未来十年:心脏医学领域学科融合将成趋势

2013-10-14 01:28:06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2013年以来,与心血管预防、治疗、康复相关的教育、科普途径日益增多,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日益明显,新诊疗技术、新治疗理念、新医学模式的出现,都证实着心脏病学领域的快速发展。那么,未来十年,心脏医学领域又将会是何种景象?

  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一组数据,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达2.3亿人,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约300万人,每死亡3个人中就有1人是心血管病,死亡率高达33%。

  时间进入2013年。越来越多的心血管疾病教育和健康科普;医院、企业、第三方机构和政府主管部门皆投入巨大精力,成效日现;诊疗从单纯心血管科目逐渐向整合医疗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科与技术向心血管病诊疗方面集中;而康复在经过近20年的发展也已经集聚了大量的理论和临床经验,理论化、系统化的快速发展已现端倪……

  那么,未来十年,心脏医学领域又将会是何种景象?

未来十年:心脏医学领域学科融合将成趋势

  未来十年预防领域——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升高 慢病管理预防已是必然

  心血管病的预防已经刻不容缓!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2世界卫生统计报告》中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心脏病、卒中)的发病和死亡率一直呈持续上升阶段,全国心血管病患者大约有2.3亿人,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约300万人,几乎每死亡3个人中就有1人是心血管病,平均每小时心血管病死亡340人。

  更让人不安的是,这份报告数据统计到2020年,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将可能达到400万。

  在2013长城会的媒体专访中,多位专家指出当前的心血管病的高发、越来越年轻化等趋势,很大原因是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世界心脏联盟常务理事和前任主席Sidney C. Smith Jr, MD也在同期的一场媒体沟通会中指出,“在世界范围内,冠心病脑卒中造成的过早死亡病例中,高达80%的病例其实是可以得到预防的。”他透露,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一些具体指标,这些指标包括降低烟草和酒精的消耗量,增加身体锻炼以及减少盐的摄入等等。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官方在慢病预防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提倡上一直不遗余力。

  据原卫生部疾控局副局长孔灵芝在上述媒体沟通会上介绍,在旨在降低心血管病负担的全国非传染性疾病计划中,重大的举措包括帮助超过50%的人增强对于血压、血糖和非传染性疾病预防的认知;帮助40%的人可更轻松地获得高血压糖尿病的标准化管理;帮助超过30%的人增加经常性锻炼;使肥胖水平降低至12%以下,将盐摄入量减少至每天9克以内。

  孔灵芝还透露,“我们正在举全国之力实现将非传染性疾病减少25%的重要目标。截至2012年,用于非传染性疾病的年度医疗资金已增长一倍,达到3.3亿元。”

  未来十年治疗领域——

  心脏内外科壁垒打破 杂交技术让患者最大获益

  随着微创手术与介入治疗适应证的迅速扩大,心脏内科与外科的交叉合作越来越深入。

  2011年11月,由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心血管影像与介入学会(SCAI)共同制订的新版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指南和外科冠脉旁路移植治疗(CABG)指南中,将内科与外科的部分编在一起。这份指南的出现不仅模糊了内外科诊疗的界限,也意味着未来十年心血管学科的发展是心脏内外科的通力合作。

  事实上,在近年的临床发展中,无论是国内外都越来越强调“心脏团队”概念,即由一名心内科、一名心内介入与一名心外科医生共同组成团队,共同负责对患者进行评估并决定治疗策略。其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体系,由内外科医生共同参与组成医疗团队,并对患者治疗、术后康复。

  据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小儿心外科主任医师潘湘斌介绍,一方面,介入技术可以减轻外科手术的创伤,在人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中,以较小的创口便可完成原本需要开胸的瓣膜置换,而该创口仅为普通外科手术创口的1/5;另一方面外科技术的结合也可以降低因导管置入引发的并发症。而“杂交”手术将介入与心胸外科相结合,能让患者在治疗中最大程度的获益。

  未来十年技术领域——

  生物可吸收支架利于血管修复 或成最具前景的技术发展

  生物可吸收支架也是心血管治疗领域值得期待的一项技术发展。

  2013年9月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带领团队率先完成了我国首例自主研发的完全可降解聚乳酸支架(XINSORB)植入。这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自主研发的完全可降解支架临床试验正式启动,同时也代表着我国心血管界在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第四次革命的到来。

  据媒体报道,葛均波院士团队继成功研发出世界首个可降解涂层药物支架后,潜心钻研刻苦攻关数年,与山东华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研制出新一代国产完全可降解支架“XINSORB”(心祥)。该支架由高分子聚乳酸类材料构建雷帕霉素药物释放平台,植入人体2~3年内将完全降解吸收。

  2013长城会上,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心脏科主任郭艺芳教授在接受39健康网专访时,也表示近十年来心血管治疗领域最具突破性的技术,便是生物可吸收型药物支架。“因为目前的永久性支架无论是金属材质还是其他材料,都给人体带来侵入性的东西,而可吸收型支架在置入后会被吸收,可以能会回复血管的舒缩性功能,改善远期临床预后。”

  39健康网在查阅相关资料时也发现,美国的心血管研究学者们也在进行可吸收支架的相关研究。美国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的 Jean-Fran?ois Tanguay在2012年举行的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年会上就曾提出,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目标则是提供暂时的血管支撑,之后使血管按自然生理规律发展,另外生物可吸收支架还可增加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选择或改变疗程。

  “完全生物可吸收平台很快会问世,该平台使血管修复到正常功能状态。这种血管支架可成为主要的PCI策略。” Jean-Fran?ois Tanguay这样说道。

  郭艺芳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这还是一种新的技术,治疗效果还有待时日观察,但已给患者带来希望。”

  未来十年康复领域——

  心脏康复理念日渐普及 低投入高收益或受医院青睐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群发病特点也逐年变化,原有医学模式的弱点日渐凸显,而原有的关心疾病、病变本身的医疗模式,也逐渐向关注患者的预防、康复、心理整体模式转变。

  在这个趋势下,我国知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也在近十年来先后提出“心脏健康五环模式”、“双心医学模式”、“医学整合”等等极具总结性与前瞻性的概念。目的就是以患者为中心,个体化管理,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最大获益。

  作为2013长城会的主席,胡大一教授也在会上告诉39健康网,今年长城会的主题“医学整合 全程关爱”正是基于当前的医学模式中的欠缺所提出的宗旨。

  胡大一坦言,随着学科发展不断分级细化,现代医学模式的缺陷逐渐凸显,即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康复医学相互脱离,渐行渐远。“过去30年医疗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对生物技术颇为重视,忽略了服务与关爱。而在临床工作中,医生更注重疾病病变,而忽视了患者的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出院后康复工作。”

  他介绍,当年他在朝阳医院心脏中心,曾邀请美国的一支心脏康复团队来进行术后的康复,手术了30多个病人术后康复都良好,后来有一例病人术后感染预后不好。寻找感染原因,才发现原来美国的团队回去之后,没人教患者术后怎么样咳嗽的技术。

  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因此日后他不断的在各地推进心脏康复理念。

  他告诉39健康网,现在他的最大愿望是去宁夏看看,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双心门诊开展的非常好,该院的双心门诊是医生编制给的最多的一个科室,同时也是给医院带来纯效益最多的科室。

  胡大一教授还透露,心脏康复的开展并不需要大量的设备器材,哪怕没有设备也是可以开展的。像双心门诊就不需要设备,完全是话疗,没有成本的。

  “康复最主要是节省了医药费用,减少了医药负担;第二,医院获得是净效益,而类似支架类的治疗,医院得到的都是毛收入,医院得到的纯收益微乎其微。”

  他坦言,康复是低投入,纯效益增加的非常合理的一项投资,但心脏康复的开展需要整个医学模式、乃至付费机制的改变作支撑。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