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市八运会高楼登高比赛落下帷幕,近200名参赛选手全部顺利“登顶”。
在前十层楼道,选手们个个精神抖擞,快步向上走。随着楼层的增高,选手们渐渐慢了下来,此时楼梯间的扶手成为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46号选手陈卓更是戏称,在十楼之后,他几乎就是双手拉着扶手往上爬的。
在汉工作的湖南人卜建红表示,平时都是坐电梯,很少爬楼梯,这次参加比赛,能够上到顶楼,自己非常满意。在终点处,几位选手讨论起各自的极限时,他表示,在10层左右时腿就软了,看来还是平时锻炼少了。
本次登高赛女子组,有一名年纪最小的选手——年仅13岁的钟慧。没想到,这个小姑娘的最终成绩,竟然在女子精英组中名列第二,并获得了特别奖。
原来,小钟慧家住在9楼,而且是老式的房子,没有电梯。所以爬楼梯对于钟慧来说,算是家常便饭。在晚报上看到了登高比赛的消息后,她觉得很有趣,所以非常想参加。本来因为她年纪太小,远远没到参赛要求的18岁,是经过了钟慧和妈妈的再三要求,组委会好不容易才同意她报名。
赛后成绩一出来,钟慧的妈妈笑得合不拢嘴,“真不错真不错,本来只是想让钟慧来试试看的,没想到,她的成绩有这么好。”
而腼腆的小钟慧却显得非常的淡定,小声地说一点都不累,想了一会,又补充道,“这个楼不够高,最后我都快赶上前面的选手了,要是再多几层,我就能够跑到第一了。”看来小姑娘对于自己的成绩还有点不满意呢。
选手在楼道里向上冲,拉拉队要如何一路为他们加油助威呢?办法就是——坐电梯。
小爱是楚鹰俱乐部的成员,她这次的任务就是为参赛的队友们当拉拉队员。比赛一开始,她就赶紧冲进电梯,每隔两层楼或者四层楼停一下,通过电梯间和楼梯间的安全门,为队友高呼几声“加油!”
“他们爬楼的速度怎么那么快呀!”没想到当拉拉队也这么紧张,小爱说,本来以为自己坐电梯会很从容,结果队友的速度出乎意料的快,常常是电梯门一打开,就看到队员们正从眼前快速经过,她得赶紧着边喊“加油”边关电梯,不然坐电梯的她反而要被爬楼梯的队友给甩在后面了。最后,她干脆从26楼直接上到了32楼,免得耽误了在终点为队友们欢呼的机会。
登高比赛,健身是目的,奖励也少不了。和青年组的选手平时训练有素不同,参加中年团体组的选手,不少人都比较缺乏锻炼。而为了鼓励他们“登顶”,一些单位也拿出了奖励。
比赛结束后,一位长着啤酒肚的男选手边休息,边和同事们开玩笑:“其实到了十几层我就没力气了,二十几层的时候实在是爬不动了。但是一想到他们说,一层楼20元呐,我咬着牙硬是爬到了终点!”
本次比赛,在每个楼层,组委会都安排了一名志愿者和一位医护人员,保障选手的安全。不过选手们的出色表现让他们“下岗”,于是他们自发的“转行”成为啦啦队员,“加油、加油……坚持一下,就到终点了!”
记者在25层楼遇到一位志愿者,她将手机里的音乐打开至最大音量,舒缓的音乐,为冷清的楼道增添了一丝温馨。在江汉大学体育系读书的她表示,竞技爬楼其实和马拉松一样,是一项较为枯燥的运动,所以放点音乐,给他们一些鼓励。
出于安全考虑,男子精英组的比赛楼层从原定的55层直降为33层,这让一些有实力的选手大呼“不过瘾” 。比赛一开始,第一个出发的选手肖青一步两个台阶向上冲刺,而记者随即乘坐一旁的电梯上到顶楼。没过一会,他就结束了比赛。冲过终点的肖青没有歇着,在楼顶来回慢跑放松。
望着十几米旁的55层高楼,在一所中学当体育老师的肖青表示,我觉得登55层楼应该没问题。“在20至26楼期间,我速度慢下来了,不过度过这段体能极限期后,还是比较轻松。”最终,他以0。01秒的微弱劣势未能跻身前六。
穿着一身自行车赛车服的张新生在登顶后表示,前半段还比较轻松,不过后半段还是比较吃力,最后几层楼有点像骑自行车冲坡,非常耗体力。提起爬楼,这位喜爱健身的武汉大学老师笑称,以前曾经抱着一百多斤的老婆,从3楼一直爬到20层楼。或许正是有着这一经历,张新生最终获得季军。
(实习编辑:焦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