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独生女小林自幼娇生惯养,从未离开过父母,多年来两点一线的刻板生活使她的人际交往和生活自理能力都比较差。今年九月,她只身到青岛某大学就读。没想到入学没多久,她就出现失眠、情绪低落、自卑等问题,独来独往与同学不交往,常唉声叹气,有时给父母打电话,说不想继续念书了。上课时精神不集中,学习成绩明显下降。父母一看这情况,赶紧把女儿接回来就诊。经过详细检查,小林被确诊为适应性障碍。
其实,来自于社会、婚姻、工作、人际等方面有形或无形的压力时常困扰着我们每个人。各种人为或自然的灾害像战争、车祸、地震、洪水、火灾、暴力事件等也时常发生。不论是压力困扰,还是灾难刺激,都或多或少会给我们带来心理冲击。有研究报道:人一生中经历一次严重精神创伤事件的概率是50%左右。但由于每个人接受的教育、生活信仰、个性特质、文化理念的不同,对于这些负性的不良刺激反应是不同的。大部分人通过不同途径的支持和宣泄,创伤事件没有带来不良后果。但一小部分人可能会在重大事件或急、慢性刺激后患上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心因性精神障碍,这是心理门诊中就诊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主要有三种临床表现形式:适应性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急性应激性障碍。
王主任介绍说,适应性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心情抑郁、失眠,个别人表现为爱发脾气、暴怒、做出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有些特殊职业,如公交司机、收费站收费员等,由于长期单调、重复性很强的工作使他们更容易患此病,可表现为失控的违纪驾驶、无端的与乘客发火等。一些刚刚退休的老同志,尤其是精力尚充沛、身体健硕的老同志,从多年熟悉热爱的岗位上退下来后,抑郁、自卑、焦虑的不适应情绪随之而来,如果短时间得不到化解,很容易患上适应性障碍。
总之,不同的人由于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同,是否在生活事件后出现心因性精神障碍很难定论。所以对于心因性精神障碍,预防疾病的发生比治疗意义更大。及早的缓解压力,心理疏导与社会支持,往往会收到较好作用。另外,生活事件本身除了可作为直接引发心因性精神障碍病因,还可以成为引发其他精神障碍的诱因。所以,出现心理问题后必须到正规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诊。在专家指导下根据病人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给予适当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其他热点新闻链接:
(实习编辑:林艳金)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擅长领域:呼吸疾病、小儿顽咳、哮喘,经产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胆病等。自拟双石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小金丹治疗慢性肝炎血瘀证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