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挂网价格“一刀切”后,部分老字号选择退出医保

原创:39健康网2025-09-25 09:50:02

本轮要求降价的数百个中成药品规里面,有不少中药企业老字号,包括同仁堂、达仁堂、雷允上、云南白药、白云山、宏济堂等等,这些药企中,与市面上同一品种的中成药被纳入名单,要求降价。

有关部门对中成药价格“亮剑”还在继续……

今年7月以来,多省(区、市)陆续开展中成药挂网价风险处置行动,据39深呼吸不完全统计,已有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吉林、黑龙江、天津、广西、辽宁、上海、广东等通过拉清单、比差价,敦促与省份内同品类最低价差价较大的中成药产品限期降价。

其中,本轮要求降价的数百个中成药品规里面,有不少中药企业老字号,包括同仁堂、达仁堂、雷允上、云南白药、白云山、宏济堂等等,这些药企中,与市面上同一品种的中成药被纳入名单,要求降价。

简单来说,不管品牌,相关部门要求只要是同一品种的中成药价格需要保持一致。

这些老字号基本上可以算是中国中药企业的代表,同仁堂是中药企业响当当的第一品牌,白云山是南派中药的集大成者,云南白药则是中华老字号最具有创新力的代表,雷允上则是吴门医派的代表,100多年前就有“南有雷允上,北有同仁堂”的美誉。

作为中药界第一梯队的存在,这些“中华老字号”企业面对这次降价风波,却不约而同选择宁可收缩阵地、退出公立医疗机构,也坚持死活不降价。广誉远的西黄丸被列入降价清单后表示,因原料不同,成本不同导致价格差异较大,已将相关情况汇报给了医保部门。与此同时,同仁堂的大活络丸也因与医保局沟通后拒绝降价,在天津暂停采购。

中成药价格一刀切?引来老字号企业反对

长期以来,部分中成药价格虚高受到许多业内专家和从业者的质疑。

甚至出现同一品种的中成药,仅因品牌不同,价格相差悬殊。例如,目前市面上大活络丸(3.6g×10丸/盒)的售价约为40-50元之间,但同仁堂的零售价格是180元起。爱民药业集团生产的安宫牛黄丸(每丸重3克,含天然牛黄和天然麝香)在吉林省挂网价格高达45552元,单丸价格达到1898元,而省内其它品牌的安宫牛黄丸仅为87元/丸,价差高达21.82倍。

同一种药品在不同企业间有着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差异,说明存在明显的价格水分,这种价格混乱势必给医保支付带来了巨大压力,导致一些不公正和不透明的情况出现。

因此,医保局在今年密集开展“中成药药价风险治理”,除“四同药品”(指通用名、厂牌、剂型、规格均相同的药品)省际挂网价格要求一致外,还要求中药企业要自主降价至“同种药品最小每日费用”3倍以内。一旦逾期未申请调整或调整不符合要求,该中成药即刻暂停挂网。

但这种价格“一刀切”的治疗方式却引来不少老字号的反对。

在他们看来,同名中成药价格有所差异,主要是因为原料品质与生产工艺的差异是中成药价格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生产具有益气养阴功能的生脉饮时,企业若选用红参,其成本远高于党参,其成药市场价格自然不同。而安宫牛黄丸里,牛黄是关键成分。天然牛黄和人工牛黄成本相差悬殊,差不多有近百倍。原料成本较高,价格也随之上升。”

山东某中成药企业相关负责人向39深呼吸表示,即便为同名同方药,仅“含糖”与“不含糖”,其成药在工艺成本及辅料价格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也会造成同品规中成药之间的“价差”。如果在公开的价格治理清单中,将某一品种的含糖产品和无糖产品放在一起,二者之间可能存在较大价差。

更多中药老字号担心,将同名中成药价格“一刀切”,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知名老字号企业在用料、工艺上的考究,是品牌中成药价值的所在,也是中药拥趸们最痴迷的一点, “老字号遵循古法炮制,有108道工序,老字号对每道工序都很讲究。从药材筛选、炮制,到药丸制作、包装,每一步都有严格标准。这种古法炮制能最大程度保留药材药效,但人力、物力、时间成本都高。而普通厂商采用机械化生产,能缩短生产周期,成本相对低。”一行业人士指出。

这样看来,对靠品牌立身、讲究药品品质的老字号有点不公平。

“我们企业暂不考虑调价。”一位中成药企业负责人表示,为保产品质量,企业未来可能将考虑退出本轮申请的中成药继续参与挂网。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人士也向39深呼吸透露:“我们宁愿放弃部分区域市场,也不轻易下调价格,因为一省降价可能引发全国价格联动,影响整体运营。”

为保护价格,大批中成药退出医保

不同于化学药,中成药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品质评价标准。因为中成药的成分多样复杂,所以中成药很难像化学药一样,建立具备说服力的“一致性评价体系”,产品定价往往由品牌影响力和消费习惯自然形成,很难平行比较性价比。

在中药企业投资人郭涛看来,一刀切的治理方式没有考虑到品牌企业生产每个品种的实际情况,无疑会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就好比普通矿泉水和‘奢侈品矿泉水’,后者因宣称其水源的稀缺性,含各种有益物质等,几十倍地提高售价,但有消费者愿意买单。而在中成药领域,更为关键的,是长期缺乏客观的临床试验疗效数据对比,高价产品是否具备卫生经济学效益难以评估,可消费者依然趋之若鹜。”他说。

为此,品牌中成药曾在2022年前后陆续退出各地医保。2023年1月,同仁堂发布公告称:公司旗下同仁牛黄清心丸、同仁大活络丸、六味地黄软胶囊等部分产品调出北京市医保药品报销范围。这曾让很多患者一时间很难找到临床可替代产品。

事实上,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规范市场秩序,2022年底,全国中成药联合采购办公室正式成立并发布了《全国中成药联盟采购公告》,首次大范围开启了中成药的集采。

实施后发现,拥有足够大品牌影响力的老字号,根本不买集采的账,旗下优势产品明确不参加集采。因为这些品种完全不存在以价换量的问题,没法在集采中获得任何好处。2月6日,安徽省试图组织一次省内的中成药集采,结果22个品种只有11个集采成功,半数中成药选择放弃集采,例如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这样的独家品种。

因为,对于品牌药企来说,退出集采、医保、失去院内市场后,依然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济川药业的蒲地蓝口服此前曾退出医保,但这个品种在公立医院的销售并不差,仍位居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第二名。另据39深呼吸不完全统计,2025年共有穿心莲丸、活血解毒丸、逍遥丸等多款中成药退出医保目录后,在零售渠道依然风生水起。

不难发现,品牌中成药的地位是历史和市场共同决定的。强行“一刀切”,只会让更多优质品牌中成药因为价格的原因,三番五次被迫失去采购资格,让患者利益受损。

不少行业人士认为,中成药的价格治理的目的是加速行业洗牌,淘汰那些长期依赖高定价、高回扣的中小药企,推动行业从“分散化、低水平竞争”转向“集约化、高质量发展”。中成药的价格评价体系应尽早出台,避免采用价格竞争方式容易引起“劣币淘汰良币”争议。否则,优质品种退出医保转战零售渠道,最终还是需要患者买单。

最狠价格监管下,中成药价格能回归合理吗?

在“最狠”药品价格整治面前,“老字号”们还在负隅顽抗,但不得不承认,药品价格悬殊并不一定合理。

在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刘张林认为,越是大规模、规范化生产的企业,越有可能因大量销售补齐成本,将市场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不同企业同一品种的生产成本差别通常在百分之几十,按常理来说,其市场价格出现一倍以上差距的可能性极低。”刘张林表示。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学教授邓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些企业通过品牌价值来抬高定价,但其实际质量是否能与高价匹配,很难判断。

此外,近年来,部分企业的中成药“独家品种”,其市场流通态势一度相当于“理财产品”,直接推动了中成药价格不合理上涨。

业界普遍认为,中成药价格治理趋向严格和精细化已成为大势所趋。未来,全国统一的挂网药品价格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机制将越来越完善。

面对价格治理压力,更多的中药企业已迅速调整了价格。以吉林省为例,吉林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公布的结果显示,通过此次治理,27个中成药的平均价格降幅为40.2%,其中两个药品的降幅更超过90%。

9月底,将是不少省份给予中药企业完成降价调整的最后期限,届时,未完成调整的药品将面临暂停挂网的命运。


39深呼吸

扫一扫关注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5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