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颗粒、穿心莲片、心脑康胶囊、复方丹参片等25款临床常用中成药,以及3款集采未中选西药被暂停采购资格。
9月1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一口气连发了三则公告,因为药企未在规定时间内降价,包括板蓝根颗粒、穿心莲片、心脑康胶囊、复方丹参片等25款临床常用中成药,以及3款集采未中选西药被暂停采购资格。
39深呼吸梳理发现,多家知名中药企业出现在此次名单之中,包括太极集团、天津同仁堂、山西万辉制药等,对于被暂停采购的企业来说,这意味着失去了上海地区的市场准入机会。
一药企内部人士告诉39深呼吸,在公告出来前,医保部门此前已经有过多次沟通调整,但这些企业依然不愿意降价。“一来是很多企业抱有侥幸心理,希望通过更改包装、剂型继续维持高价,其次,部分药品在上海并非主要销售市场,正好借此撤网。”
但无论属于哪种情况,种种迹象表明,国家医保局正通过“四同药品”(同通用名、同剂型、同规格、同厂家)全国协同治理模式,推动各地持续纠治药品不合理的挂网高价。
一位医药公司的销售经理王宇(化名)告诉39深呼吸,近期各地整治中成药价格的动作越来越大,甚至包括在市场中具有较强定价主导权的“独家中成药”,曾经靠“高价挂网”躺赚的药企,在大数据监控的之下,今后将越来越难钻监管的“空子”。
◎ 此次“拉黑”名单上既有板蓝根颗粒、穿心莲片等家庭常备药,又有心脑康胶囊、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等刚需品种。/ 图: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截图
从柔性劝降到强制清退,药企“躺赚”时代翻篇
上海此次的“批量撤网”,绝非“突然袭击”,而是一场酝酿已久的“精准打击”。
39深呼吸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广西、辽宁、黑龙江、天津、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吉林等多个省份医保部门陆续集中治理中成药价格,已有多地发布中成药取消挂网、暂停交易的名单。
上海紧随其后,本次暂停采购品种约有25个中成药品种。其中最意外的属于太极集团四川绵阳制药的板蓝根颗粒、天津同仁堂的穿心莲片两款临床常用品种。
39深呼吸曾致电太极集团证券事务部,试图了解板蓝根颗粒未降价的具体原因,工作人员仅表示“需向综合管理部门反馈”。天津同仁堂等涉事企业也纷纷表态“积极配合调价”,但具体方案始终“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种“表态积极、行动模糊”的态度,恰恰暴露了目前药企的矛盾心态:既不敢公然对抗政策,又不愿轻易放弃虚高利润。
一位医药销售经理向39深呼吸透露:“板蓝根的出厂价不到0.8元/袋,经过经销商、医院、药店层层加价,患者买到手要3-5元/袋。中间环节赚走了大部分利润,但企业早就习惯了这种‘躺赚’模式。”
“天津同仁堂的穿心莲片在天津本地市场的挂网价是成本价的8倍,但在上海市场的报价更高。他们可能想着‘非主力规格、很少在华东卖’,价格能拖就拖。”一位接近上海阳光医药采购中心的业内人士透露,这种溢价现象并非个例,国家医保局监测发现,部分中成药日均治疗费用价差超过10倍甚至20倍。
但这一次,药企惯用的“拖延战术”失效了。
国家医保局通过“省际间价格公平诚信、透明均衡”机制,将全国药品价格“联网监控”:你的挂网价、库存、销售数据,系统一比对就知道有没有水分。上海此次的“批量撤网”与早前内蒙古在今年7月对板蓝根颗粒的调价要求相呼应。
“过去企业总觉得‘地方政策松、监管力度弱’,现在全国价格‘一盘棋’,你在上海的高价,在内蒙古、广东根本藏不住。”医健管理咨询合伙人曹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上海的‘不降价即撤网’,就是要让企业明白:要么配合调价,要么失去市场,没有第三条路。”
从医院到药店,从线上到线下,隐形高价正在连根拔起
严控“同药不同价”乱象的监管风暴还在持续推进……
如果说“暂停采购”是医院端的“精准打击”,那么零售端的“隐形高价”治理,则直接关系到每个患者的“钱袋子”。
据39深呼吸了解,尽管公立医院渠道受限,但是被暂停采购的药品仍可能通过零售药店、电商平台等渠道流通。以此次被撤网的穿心莲片为例,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其生产批号达463条——全国有近500家企业生产同一种药,但价格却能“天差地别”:上海某医院挂网价12元/盒,而电商平台上的价格从2.63元到50元不等,某单体药店甚至标价更高
“这哪是卖药?简直是‘割韭菜’!”一位长期网购药品的患者愤愤不平。
一位医药经销商向39深呼吸坦言,“穿心莲片这种‘大路货’,生产成本透明,但企业为了多赚钱,会给不同区域的经销商定不同价——比如给基层医院报低价(冲量走医保),给三甲医院报高价(赚利润);给网上药店报低价(抢占市场),给单体药店报高价(赚差价)。反正患者买药时不会去比全国价格,企业就能‘两头赚’。”
这种“一药多价”的乱象,终于被医保部门“盯上了”。2024年5月,国家医保局开展“上网店,查药价,比数据,抓治理”专项行动,以网络售药平台的“即送价”为锚点,比对医院、药店、电商等全渠道价格,发现异常高价就“一查到底”。湖南更是率先试点“智能大数据监测”——通过抓取医保药品实际交易价格,参考平台和药店售价,精准定位“虚高药”。
更让患者安心的是,医保覆盖的“安全网”越织越密。截至2025年3月底,全国14.2万家定点零售药店已开通门诊统筹报销,患者在线下药店买药也能报销;而上海等地正推动集采药品“进基层、进民营机构、进药店”,未来在社区药店就能买到和医院同价的好药。
“以前买药要‘货比三家’,现在有了医保监管,药价透明了,老百姓再也不怕‘被宰’。这种‘同药不同价’的乱象,不仅加重了患者负担,更浪费了大量医保资金。如果全国都统一价格,仅穿心莲片一年就能为医保节省数亿元。”一位医保系统工作人员算了笔账。
行业大洗牌,真正做药的春天来了?
从院内到院外,从线上到线下,一场旨在消除药价虚高、规范市场秩序的治理行动已经在全国铺开。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此次处罚的西药品种均为国家集采品种,但涉及的是未中选且未按要求调价的规格,这标志着价格治理已从集采中选品种延伸至未中选品种。
“以往集采未中选品种的降价幅度没有明确标准,上海此次治理行动给出了方向。”曹宁表示,各地正通过不同方式探索价格约束机制,河北、广东采用“中选价1.5倍”标准,上海则实行梯度议价红线,这些实践都在为全国统一规则积累经验。
其实各种手段,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导药品价格回归合理。不少行业人士表示,药品价格治理并非是“一刀切”。如何在“挤掉虚高利润”的同时“保障药品供应”,仍是监管层需要解决的难题。
曹宁分析:“不同地区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各异,比如中药材主产区的药企,成本天然低于其他地区。价格调整时,需要考虑这些差异,避免‘一刀切’导致断供。”此外,近期中药材价格波动较大(如板蓝根原料价格上涨),也需要建立“合理调节机制”,防止企业因成本骤增而被迫退出市场。
而对于药企来说,想要在市场中获得更高利润,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生产出更多高质量、有竞争力的药品无疑才是更好的出路。
据39深呼吸了解,那些早早布局创新药的企业,已经开始“收获果实”。2024年A股上市药企财报显示,营收前20的药企中,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5%,而营销费用同比下降12%——这组数据的背后,是药企从“赚快钱”向“重创新”的集体转型。
“现在靠‘高价挂网’赚的钱,可能还不够交罚款。”一位转型中的药企老板说,“我们去年砍掉了70%的低效仿制药,把钱投入到中药创新药的研发上。虽然前期投入大,但至少能保证未来5年有产品能进医保、进医院。”
或许,这场风暴才刚刚开始。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还在靠“高价挂网”躺赚的药企,终将被时代淘汰;而真正用心做药、踏实创新的企业,终将在新的规则下站稳脚跟。
毕竟,药品不是普通商品,它的价格,应该对生命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