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中国医学科技发展60年纪事

2009-09-29 18:29:00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东北化学制药厂试制氯霉素成功 抗美援朝期间,应反细菌战的急需,沈阳东北化学制药厂(今东北制药总厂)受命负责氯霉素生产研究。仅用4个月的时间,于1953年,试验成功按照我国具体情况设计的新合成路线。这是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向工业推广的第一个研究成果。

  2000年——2009年

  基因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000年,我国基因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陈竺等人的“维甲酸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基因表达调控网络研究”和“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基因表达谱研究及其新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两项人类基因研究。

  第一个最大生物体完整基因组序列测定 2000年,金奇等人在世界上率先完成痢疾杆菌福氏2A-基因组遗传密码破译。这是我国完成的第一个最大生物体完整基因组序列测定。

  人体软骨、颅骨和肌腱成功复制 2000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曹谊林等人运用组织工程研究技术,在动物身上成功复制人体软骨、颅骨和肌腱。

  人类基因组计划获系列进展 2001年,人类基因组计划获系列进展: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公布,中国承担的“1%项目”提前两年绘制完成。

  肝胆管结石及并发症的外科治疗与实验研究 2001年,第三军医大学“肝胆管结石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与实验研究”,针对不同病因设计了不同的外科治疗手段,远期疗效优良率从10%提高到87.1%。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连续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医药方面的空白。

  发现表皮细胞存在逆分化现象 2001年,解放军304医院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论文,率先在国际上报告人体应用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皮肤溃疡后发现,表皮细胞存在逆分化现象。

  消灭麻风病研究获奖 2002年,我国经过数十年努力,一举甩掉“麻风”帽子。麻风病研究获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定位鼻咽癌易感基因 2002年,鼻咽癌易感基因被定位,这一由我国科学家领衔、中美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

  SARS疫苗及试剂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2003年,SARS突袭我国,国务院防治SARS指挥部科技攻关组组织全国优势科研机构、医疗单位和企业联合攻关,在SARS病原学、临床诊断、中西医结合与血清治疗,及动物模型、疫苗、生物防护装置等方面取得可喜进展。2004年,我国SARS研究取得某些重大进展:率先在世界完成SARS灭活疫苗Ⅰ期临床试验;国际上首个SARS病毒血清抗原检测试剂盒获准上市。

  我国疾病相关基因研究获重要进展 2003年,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钩端螺旋体基因组研究成果刊登在《自然》杂志上;同济大学发现家族性房颤致病基因,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复旦大学肝癌转移预测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中山大学附一院捕获帕金森病关键基因,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检测了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片断,论文分别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上;中国医科院肿瘤所对食管癌、肺癌遗传易感基因的多态性研究系列成果发表在《癌症研究》上。

  艾滋病疫苗研制及相关研究 2004年,我国自行研制的艾滋病疫苗获准进入Ⅰ期临床试验;揭示艾滋病发病新机制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引起全球关注。

  “中国人死亡原因地图”绘制 200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绘制出首幅“中国人死亡原因地图”,详细描述了过去50年,特别是近10年中国城乡居民死因分布特点和流行变化趋势,为我国制定公共卫生目标和科研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

  人禽流感防治科研取得进展 2005年,我国人禽流感防治科研取得进展:大陆首次确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人用禽流感疫苗获准进入Ⅰ期临床,2005年修订版人禽流感诊疗方案出版。

  航天医学科技护航“神舟六号” 2005年,我国航天医学科技人员在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等方面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为“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首次实现多人多舱航天飞行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

  建立大规模人胎肝基因表达谱 2006年,军事医学科学院贺福初院士等成功建立迄今国际上规模最大的人胎肝基因表达谱,首次在分子水平上阐释了人胎肝的“行为”特征,为揭示人胎肝治疗重症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的奥秘奠定了基础。

  “换脸术”成功施行 2006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完成我国首例、全球第二例“换脸术”,即颜面部复合组织异体移植术。手术在切口层面、手术流程设计、脸部皮瓣的耐缺血时间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并在免疫抑制治疗方面取得成果。

  吴孟超荣膺国家最高科技奖 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肝脏外科专家吴孟超教授荣膺国家最高科技奖,成为自2000年该奖设立以来中国医药卫生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绘成 2007年,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生物信息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研究所共同发起并绘制的第一个完整中国人基因组图谱(又称“炎黄一号”)宣布完成。这也是第一个亚洲人全基因序列图谱。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人用疫苗株研发成功 200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与美国CDC合作,选定我国南方地区分离病毒代表株“安徽株”作为禽流感大流行疫苗株,通过基因重配技术获得疫苗株。经检测,该疫苗株的抗原性、安全性及相关指标完全符合WHO和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相关要求,全部检测指标均达到疫苗生产标准。

  我国学者发现人类新基因 2008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肖露露教授等从两位健康广东人的血液中发现了1个人类新基因。该基因已被WHO分子委员会正式命名为B*5159。

  我国走出HBV感染重灾区 卫生部于2008年4月公布的全国人群乙肝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国1~5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与1992年调查的结果相比下降26.36%,而且年龄越小,下降幅度越大。这意味着我国已从HBV感染“重灾区”转为“中危区”。

  甲型H1N1流感疫苗问世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暴发,举国上下合力出击。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裂解疫苗“盼尔来福.1”于9月3日获得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颁发的药品批准文号。这也是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

其他热点新闻链接:

  健康黑榜之安全套也能回收变牌子货

  曝光大学校园里黑暗的饭堂

  如何帮助90后心理“断奶”?

  离谱!男婴竟被收4次“子宫切除费”

  曝光月饼黑幕!买到好月饼的秘诀!

(实习编辑:林艳金)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江森副主任医师 北京积水潭医院  眼科

副主任医师,1980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眼科工作至今,从事眼底病的诊断及治疗包括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眼底病激光及玻璃体手术治疗复杂眼外伤、视网膜脱离,眼底血管疾病,如视网膜动静脉阻塞及糖尿病眼底病变等。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推荐专家更多
  • 杨大坚主任医师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咳喘、哮证。对不孕不育、肺心病、急慢性前列腺炎、男女更年期综合征,胃肠疾病,眩晕等疑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魏书航副主任医师佛山市中医院

    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

  • 曾广铨福建省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应用中医手段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痘、荨麻疹、咳嗽、气喘、眩晕、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小儿厌食等中医治疗。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