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目前托管医院药房的总营业收入,还不足东骏社会零售额的1/3、企业总营业额的1/10,余涛对于医院药房托管的市场依然满怀希望,“首先,医院药房是固定的医疗市场。有市场才有利润。其二,靠药房营销和医院营销整合,做大做强的模式,利润是大的。最后,对于医院来讲,等到真的药品顺加价结束,不管是提高医疗服务的价格,还是加大财政补贴……现在走在前面的,肯定是收益最大的。”
在云南省卫生厅的推动下,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酝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药分离也在初步考虑范围之内。杨湛,作为这家三级医院的院长,对以药房托管为手段的医药分离改革谨慎乐观。“目前省内部分医院实行药房托管,但是并没有根本解决以药养医的问题。因为托管之后,还是要返还一部分药品销售收入,来支持医院的发展。”所以,他更主张国家调控基本药物的生产,以及药品价格的核定,从源头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同时,对医药分离后经营困难的医院,一定要有补偿,“不管是财政补偿,还是药事服务补偿,否则医院难以为继。”
不过,在当下新医改大幕没有全面启动前,杨湛认为还是可以考虑把医院的门诊药房托管出去。“通过与托管方的谈判机制,力争实现托管药房和市场零售价一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老百姓购药的成本;通过协商,托管方返还一部分利润支持医院的建设,医院的基本运行还是有一定保障的;把药剂科人员交给托管公司管理,可以设立新的机制,提高他们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态度。价格低了,服务好了,对患者有利,对医院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当然在杨看来,鉴于住院用药的特殊性、复杂性,“住院药房托管能不能进行,需要认真研究。”
对于试水“药房托管”的草根力量而言,面对三甲医院这个最后的堡垒,或许还有心无力。新医改在公立医院非营利化方向上的宏大落子,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他们放飞梦想?
在采访结束后,余涛还是回过头来和记者感慨,“托管不完全是一个市场的概念,还有政策和政府的影响在里面,这对我们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弱项。我们也会尽量去卫生厅宣传……”
[个案2]南京:政府这只手
政府集中招标采购,加价比率透明,使得代理商没了生存的空间,可也使医药流通企业的竞争日渐白热化
和云南的医院药房托管试点放手由市场力量主导不一样,南京市由政府出面成立医药托管中心,将9家市属三级医院的医药采购集中到中心进行。面对“以药养医”的弊病,南京市运用的是政府力量。颇为有趣的是,市纪委是这项改革的幕后推手。
“消灭”中间环节
在南京市医药托管中心主任方宁的电脑里,有一张她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图,是一种藏药在流通领域如何加价的过程,一个原本十几元钱出厂价的药物,到了消费者手中是100元。其中,“大包”(一级代理商)和“二包”(二级代理商)赚到的钱最多。
“价格的增加很多是在流通环节。”方宁说。方宁和她的机构需要“消灭”的就是这部分中间商的利润。压缩掉这部分费用,腐败的消除和患者的实惠也就同时实现了。这也是南京市进行医药托管的目的。
大型综合性医院由于药品收入占整体收入比例高,中间环节多,药品价格“虚高”现象突出,降价的空间也更大。当然,这意味着“医药分离”的难度也更大。所以,2006年,南京市先从社区医院和二级医院医药托管试点开始。直到2008年7月,当经验积累、认识统一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面向市属医院的托管中心才正式运作。
其工作流程听上去比较简单:由医药托管中心统一向制药企业招标,中标的企业再选择医药流通企业配送到医院。这种由制药企业—医药流通企业—医院构成的产业链条,从理论上可以直接砍掉“大包”、“二包”。好处很明显:医院对药物的选择权少了,意味着寻租空间也就小了,药品价格会下降。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