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市场这么大,为什么我们不来做?”东骏的老板李卫东,对于完全放弃城市的医药流通市场并不甘心——要知道,目前全社会80%的药品消费都在医院市场。李招进余涛,负责药品的招投标工作。招投标结束后,东骏的一些总代品种都中标了。可是,中标之后,还是一家医院也不用东骏的药。甚至一些医院通过网上采购系统点击了东骏的药品后,又打电话过来,“啊,不好意思,我们点错了。”更有医院直接很不客气地说,“东骏是什么公司啊?我们不和你们做。”
此时,昆明五华保健医院的院长田敏,也很失意。
五华保健医院位于昆明市市中心。从田的办公室出发,7分钟到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再下去依次是昆明市肿瘤医院、昆明市第三医院、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田自己概括,“一句话,周围都是医院,而且都是比较有规模的大医院。”
在五华保健医院工作了近30年后,田敏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的医院,在与垄断了优势医疗资源的大医院的竞争中,门可罗雀、设备闲置。更郁闷的是,医院一出门还有两个社会零售大药房(其中之一就是东骏大药房),本来就屈指可数的病人,又都拿着医院的处方,外出买药了。彼时,五华保健医院,虽也是公立医院,财政一年却只按人头补贴30多个医护人员70%的基本工资。医院经营难以为继。
田敏,有着医学专业人士的精瘦斯文,不同之处,他读商业杂志——“从医药市场竞争的几个要素来看——质量要素、服务要素、价格要素、环境要素——我们能和人家比的就是价格和服务。这两个做好了,就可能有一定的竞争力。”可惜,医院既定的药价和其它医院比并没有优势。田敏想到了大的医药公司——用它们的药品,改变药品进入医院的模式。田于是找到了东骏。
一心进入医院药品市场的东骏,求之不得——尽管五华保健医院还算不上大医院。两个失意的男人,走到了一起。
开始五华保健医院药房有9个工作人员,药房托管后4个人就可以了,东骏派出了6个工作人员。药房主任由五华保健医院的药剂师充当,东骏派出相关人员当副主任。东骏负责药品的采购、定价,以及摆放、上架、仓储。
2002年底,五华保健医院把一半的药品销售托管给了东骏。那时他们还有顾虑——品种上能不能满足需要,效果究竟怎么样?一年后,医院把每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左右的药房全部托管给了东骏。
欣喜万重,阻力万重
2002年底,田敏小心翼翼迈出的一步,后来被证明是无比正确的。
“药房托管”后,医院的服务流程进一步“软化”——不用操心药品经营效益后,医生可以花更多时间和病人交流。到医院就诊的病人很快加倍,并带动了化验检查等其它医疗服务的增加,原先闲置的医疗设备使用率提高。医院的医护人员从原来的30多人发展为118人,医院也由一级医院升级为二级医院。
因为药房托管比其它医院先行一步,五华保健医院在昆明当地百姓印象中,“药价低,是平价医院。”对于靠药物维持治疗的慢性病病人而言,五华保健医院的吸引力是巨大的。
4月1日上午,《中国企业家》记者到五华保健医院时,看到药房公示出了所有药品的价格,同时注明,“全面执行东骏大药房价格”。诺和灵(糖尿病用药),在五华保健医院每年的销售量已经是2500支,而附近三甲医院该药一年的销售量最多也才1500支。
“保底费加药品销售提成,再加上占用东骏药品资金的利息,算下来,10%左右的加价率。”田敏算过,因为就诊病人增多,药品销售量增大,同时其它医疗服务收入增加,所以,虽然医院药品销售利润率降低,但是利润总额并没有减少。
通过与五华保健医院的合作,余涛意外地发现,虽然那些傲慢的三甲医院的门是关着的,但是一、二级医院的大门却是敞开的。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