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价格持续攀升,“中药方越来越贵”已成为患者就医时的普遍感受。集采这柄“手术刀”能否破解中药饮片价格与质量的双重困境,让患者用上质优价优的中药?
近年来,中药材价格持续攀升,“中药方越来越贵”已成为患者就医时的普遍感受。
伊女士(化名)因内分泌失调在当地一家医保定点医院就诊,医生开具了一副含有白芍、川芎、肉桂、当归等19味药材的普通调理方。尽管未使用名贵药材,14剂药总价却高达2300元,算下来每剂药约164元。
仔细查看费用明细后她发现,炒酸枣仁是推高药方的主要原因,仅这一味药,14天用量420克,费用就达1291.5元,占整张药单的58.7%。
某三甲医院一位不愿具名的副主任中医师透露,炒酸枣仁有宁心安神的功效,但因价格过高,很多患者接受不了,他已经两年没开过这味药。为了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不得不改用替代药材,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疗效。
业内人士分析,中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等环节易受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加之囤积炒作行为,导致中药饮片价格波动频繁且幅度大。此外,由于缺乏统一质量标准和有效监管,部分商家在高价刺激下以次充好、制假售假,加剧市场乱象。一些常用药材呈现 “普涨快涨、涨多跌少”,虽然市场报价有所回调,但患者药费负担却未见明显减轻。
为抑制药价,2023年,山东首次牵头15省市启动中药饮片联采试点;2024年,中药饮片联盟联采范围扩大至全国,吸引近3.2万家医药机构参与。
集采这柄“手术刀”能否破解中药饮片价格与质量的双重困境,让患者用上质优价优的中药,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集采落地:价格降了,质量与供应隐忧浮现
首轮全国中药饮片联盟集采执行将近6个月,以量换价、挤压价格水分,初步实现降价目标。数据显示,纳入全国集采的45个常用饮片(84个品规)平均降价42%,官方测算每年可节约医保资金36亿元。
当前,各省市医院已经对集采品种进行中选厂家替换与价格调整。长沙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周赟对媒体表示,中药饮片集采大大降低了医院采购成本,也为患者节省了药费。他以慢性胃炎方剂为例,药方含当归、党参、陈皮、白术等 12味药材,其中有5味饮片纳入了集采,单疗程费用可节省120元,降幅达32%。
◎ 广州某三甲中医院中药房。/ 图:作者摄
然而,随着中药饮片价格下行,质量与供应问题逐渐暴露,集采饮片的临床与使用面临困难。多地医生与药师反映,部分集采饮片质量明显下滑。
北京一名药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集采后部分中药饮片质量下降了一大半,“药企送来的货惨不忍睹,我们拒收了好几次,依然无法和之前相提并论,比如黄芪切片由原来‘拇指粗’变为仅有‘筷子头粗’大小。”
有业内人士提及,某医院采购的当归饮片中混入大量当归尾,厂家却以“符合国家药典的要求”为由拒绝更换,并暗示低价订单难以保障质量——“价格摆在这里,你不要就给其他医院,你就缺货了。”
据了解,广东省原定于5月30日执行全国联采结果,实际推迟至6月30日。多家医院反馈,党参、当归、黄芪等常用饮片在集采前后质量差异显著,担心影响疗效。甚至有中药师告诫:中药跟西医仿制药还不一样,没有质量的中药可能会变成“毒药”。
门诊患者也直观感受到药材品质的变化,有投诉称:此前医院开的枸杞是宁夏枸杞“又红又大”,如今“又瘦又暗,煮出来味道也不对”。
更棘手的是断供风险。医院反映,部分集采饮片缺货率偏高,尤其社区医院面临厂家报量完成后停止新增供应的困境。
为应对缺药,一些医院不得不由医生手写纸条,提供库存备货来完成处方调剂,满足患者用药需求。白术集采降价缺货改用麸炒白术代替,黄芪、炙黄芪则由红芪取代,山药则用炒山药替代。有的社区医院面对饮片缺货,只能按历史价格,高价从不中标的企业拿货去满足患者需求。
有医药人士坦言:“医院最怕的不是高价,是缺货。”
小包装饮片供应问题同样突出。部分地区医疗机构习惯使用小包装饮片,但集采后难以采购,主要原因在于大多数中标企业无小包装生产线。尽管部分省市允许小包装挂网并加价,供应仍难满足需求。
随着集采落地,饮片代煎业务亦受冲击。除少数医疗机构与企业共建代煎中心外,大多数城市比如广州、上海、北京等,都是依赖第三方提供中药代煎服务。因各医院选用不同厂家的集采饮片,代煎企业面临同一品规多厂家库存管理难题,特殊情况还需前往医院拉货,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第二批集采调整:质量权重提升,供应保障强化
业内指出,首轮中药饮片集采暴露了制度设计缺陷:规则过于侧重价格,忽视中药特性,缺乏供应保障机制,部分企业为低价中标压缩利润,导致质量下滑、断供频发,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9月17日,山东省医保局发布《关于第二批全国中药饮片联盟集中采购企业注册并办理CA证书的通知》,标志着第二轮全国中药饮片联采启动在即。
与首批相比,第二批联采在操作流程上有重大调整,核心变化是申报系统更换。联盟采购办公室明确,首批使用的招采子系统将不再用于第二批申报,企业需区分新旧系统,并于2025年10月26日前完成全部流程。
据悉,吸取了首批饮片集采各种状况的教训,第二批集采规则进行了重大调整,将质量评分权重提升至40%,涵盖道地药材认证、GAP种植基地、全程溯源等硬指标;价格权重降至50%,并加强供应稳定性考核,旨在推动“优质优价”,遏制唯低价中标现象的发生。
清华大学老科协医疗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耿鸿武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指出,当前集采领域普遍存在“低价内卷”的倾向,某种程度上导致部分企业过于聚焦价格测算,而忽视了对质量稳定和供应保障能力的评估。他强调,“保供能力”与“保障质量”应当并重,二者重要性均超越价格。
谈及推进中药饮片集采,多位中医生建议应该进一步细化中药饮片的质量标准,明确不同等级饮片的质量指标和检测方法,确保质量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评标规则中,更加合理地设置价格、质量、供应、医疗机构认可度等指标的权重,避免价格因素过度主导,引导企业在保障质量和供应的前提下合理报价。
◎ 中药饮片的质量比价格更重要 / 图:全景视觉
此外,2025年8月实施的《中药饮片标签管理规定》要求强制标注保质期,倒逼企业加强全链条质量管理,进一步挤压“小作坊”生存空间。监管导向已从“唯低价”转向“质量优先”,行业洗牌加速,头部企业凭借产业链优势整合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
集采不是终点,质价平衡任重道远。
中药饮片纳入集采,并非简单“压价”,而是国家以医保为杠杆,推动产业从“散乱差”走向“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关键一步。短期阵痛难免,长期看,只有实现“优质优价、可追溯、可持续”的企业,才能在新格局中立足。
第二批全国中药饮片联采已箭在弦上,能否让患者用上质优价宜的好药,仍需拭目以待。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姓名除专家外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