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引导企业规范价格行为,此番医保局明确要求,将日均治疗费用价差大于10倍及以上,且挂网价高于100元的高价中成药进行价格调整。
2025年7月以来,一场全国范围内的中成药价格治理行动悄然展开。
广西、辽宁、黑龙江、天津、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吉林等多个省份医保部门先后陆续宣布将集中治理中成药价格。
据39深呼吸了解,此轮多省市针对中成药价格虚高的集中治理,源于7月9日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医药价格风险线索通报(第一批)》。
该文件显示,全国挂网的中成药8.8万余种。但在部分省份,个别中成药的日均治疗费用,是当地同种药品最低日均治疗费用的5倍以上。
为了引导企业规范价格行为,此番医保局明确要求,将日均治疗费用价差大于10倍及以上,且挂网价高于100元的高价中成药进行价格调整。否则采取约谈、暂停挂网、取消挂网资格及实施信用评价,甚至医保统筹基金将不予支付等严厉措施。
业内人士表示,“一天吃掉几百块中成药”的例子比比皆是,治疗同一种病,药价能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针对长期存在的中成药价格乱象,此番国家“重拳出击”,有望结束中成药的天价“泡沫”,也将进一步倒逼中成药行业加速标准化进程。
多个知名品种被点名!中成药价格治理风暴来袭
39深呼吸发现在各地发布的治理清单中,板蓝根颗粒、安宫牛黄丸、小柴胡颗粒、牛黄解毒片、川贝枇杷糖浆、六味地黄丸、双黄连注射液……多款普通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药物都在医保局的“点名单”上。
许多业内专家和从业者表示,中成药由于自身特殊性及历史原因,在疗效尚未明确的情况下,不同品牌价格虚高、混乱一直是中成药市场的顽疾。
2009 年,《中国药房》曾发表过一篇名为《中成药价格虚高的实证研究》的论文,显示调研的93种高价中成药品种中,仅6种药品的理论零售价和实际零售价比较接近,其余87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虚高。
在此次价格治理清单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在黑龙江,一款小活络丸,其挂网价格、每日费用为476元,是省内最小每日费用(0.52元)的915倍。
在内蒙古,一款安宫牛黄丸每日价格为1898元,比同种最低价格高出1811元。而价差倍数达百倍以上的,还包括一款双黄连注射液和一款复方丹参片。
在吉林,一款元胡止痛片,每日费用与省内最小每日费用的价差倍数达117.5倍
在山西,一款血塞通注射液单价达到398元一支,每日费用是同品种的162倍。
在新疆,一款艾附暖宫丸,挂网价格是省内最低价的93倍。
在宁夏,一款安宫牛黄丸的挂网价为998元/丸,按每日用1丸计算,日治疗费用为998元,是同种药品最低日费用的11倍。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学教授邓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同一品种的中成药由于成分不同(选择不同的原料)、剂型不同(滴丸、软胶囊因工艺等原因价格通常较高)、质量标准差异、市场因素(老字号产的中成药要比普通企业的同类产品贵)等会存在价格差异,但价差高达几十、上百倍显然严重脱离了市场价值。
因此,国家医保局提出将对相关中成药高价产品及企业进行规范。8月1日,安徽省医药价格和集中采购中心发布《关于未过评药品医药价格风险线索通报(第六批)处置的通知》,要求相关企业于8月1日至8月6日进行自主降价。
广西药品集团采购服务平台发布《关于开展中成药挂网价格治理工作的通知》,针对169个高价中成药,给出了 " 省内最小每日费用 " 参考,要求药企在7月30 日前完成挂网价格调整。
在此之前的 7 月 22 日,吉林省发布的通知更为直接,不仅公示了 52 个价格虚高的中成药,还给出了这些药物的每日费用与省内最小每日费用的价差倍数。
综合各省对中成药价格调整的处理措施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将调价不达标的产品按照红/黄标进行管理;对于逾期未递交或未按要求填报的企业,所涉及产品将予以暂停挂网处理;价差大于10倍以上统一做暂停交易处理且加入黑名单的产品一年内不得重新申报;挂网红色价格预警状态,医保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中成药的价格为何一直下不来?
其实近年来,我国发布过多次药价预警名单,几乎每次中成药都是被点名的主力。
为什么中成药的价格一直降不下来?2016年,现任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的张维斌曾在《中国药房》发表论文,探讨虚高药价的成因,给出了政府定价机制不健全、药品流通环节众多、药品领域商业贿赂行为、药品采购交易制度不完善、“以药补医” 机制促使医院和医师选用高价药等原因。
过去9年间,上述多个薄弱环节已被修补。
最明显就是集采的开展。2021年12月,湖北省牵头开展了19省联盟第一批中成药集采。到2024年年底,已经开展了三批全国中成药集采,20个产品组、95个产品中选,中选药品价格的平均降幅达68.98%。
但这种按组分类的集采方法,并不能对所有组别起到砍价效果。
“同一组别中如果竞争较为激烈,大家降价意愿还比较高,一旦竞争不够充分,对于一些先前市场份额较高或拥有独家品种的企业来说,根本就不愿意降价。而且从覆盖规模来看,由于国家医保局已经明确不插手中成药集采,而是由湖北牵头以联盟集采方式开展,力度上差了很多。”业内人士告诉39深呼吸。
很多独家中成药品种明确不愿意参加集采。例如今年2月6日,安徽省试图组织一次省内的中成药集采,结果22个品种只有11个集采成功,半数中成药选择放弃集采,主要是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这样的独家品种。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不同于化药,中成药的价格不能靠集采打下来。首先是因为中成药成本结构比较复杂,不像化药一样标准化,其次化药有一致性评价,中成药没有,老百姓更容易受到品牌影响,还有就是一些独家品种,例如片仔癀、双黄连等享有定价的特权,最后就是中成药还受制于药材供应,集采带量销售的模式,反而会导致原料种植面积变化起伏,可能出现断货或质量下降等风险,得不偿失。”
就目前来看,不少业内人士告诉39深呼吸,让各地开展的中成药挂网价格治理,或许比集采更能立竿见影。
截至目前,全国至少有28个省份完善药品挂网规则,中成药成为规则调整的重点对象。其中差比价规则被普遍应用,多省明确规定“中成药申报挂网,需按同给药途径同剂型药品的日均治疗费用差比价、包装数量和装量差比价计算”,确保不同规格、包装间价格关系合理。
同时,大批省份设定价格容忍区间,普遍将挂网价控制在同组最低价的3倍及以内。超过3倍通常被纳入黄色预警(黄标),超过5倍则会被纳入红色预警(红标)。
金春林认为:“日均费用可以更精准细化衡量一款药物的临床价值,有利于破除规格的障眼法,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同时也有利于挤掉中成药价格的泡沫。”
药企回应高价风波,开展院外大健康市场增长效益
中成药价格虚高的问题必须要解决。
目前,中成药品种在国家医保目录中占据较大比例。2024年医保目录调整后,国家医保目录内药品总数为3159种,其中西药1765种、中成药1394种、中药饮片892种,中成药占比超44%。过去几年,医保在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医保目录内中成药从2017年的1238种增加到2023年的1390种。
邓勇认为,中成药价格虚高与医保基金风险呈正相关,一些企业通过“独家品种”抬高市场价格,给医保支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家住广州的王先生告诉39深呼吸,“自己广州某医院外科医生的亲戚说,现在医院西药基本都是集采,价格透明,没什么回扣。中成药比较混乱,医生想增加收入,医院要创收,只能多开中成药。而且大家都愿意在医院开药。原因就在于,医院开药花医保,网上买药花自己的钱。”
此外,39深呼吸发现,此次中成药的药价治疗涉及到多家企业,有小型制药企业,还包括不少老牌上市公司。比如有太极集团、亚宝药业、华森制药、广誉远等公司。
对于此次价格的治疗,广誉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被列入治理清单的西黄丸,广誉远是以天然牛黄、天然麝香为原料,而其他厂家使用的是体培牛黄、人工麝香原料,因原料不同,成本不同,价格差异较大,其已将相关情况汇报给了医保部门。
而华森制药证券部工作人员则回应,主要是中药材价格上涨影响到了中成药的成本。
亚宝药业表示,会积极响应政策规定,根据挂网监测价,自查自纠,规范管理公司产品价格体系,同时做好多渠道终端价格管理工作。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从此次的惩罚力度来看,国家对中成药的管控只会越来越大,中成药企业必须适应这个大环境,进行调整。
从现有情况来看,合规能力强、具备成本优势的头部中成药企业将主导市场,中小药企若无法实现生产规模化与质量标准化可能存在被淘汰风险。
此外,促使中药企业向经典名方、独家品种集中,中成药企业需要拓展其他产品,创新药和大健康产品将是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