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百家医院开展的“阿尔茨海默病手术”突然被叫停,部分患者家属仍力挺它

原创:葵葵39健康网2025-07-14 09:11:42

7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通知》(下称《通知》),禁令直指“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技术的核心缺陷——适应证与禁忌证不明确。

“为了手术前后忙了半年,1 分钟前才签好手术知情同意,1 分钟后就被通知做不了了”、“好害怕呀,看到消息的时候,家人正在手术中”......

全国上百家医院火热开展的阿尔茨海默病手术(LVA手术),随着国家卫生健康委的一纸通知书,被按下了暂停键。

7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通知》(下称《通知》),禁令直指“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技术的核心缺陷——适应证与禁忌证不明确。

◎ 国家卫健委禁止开展AD手术。/ 图:官网截图

这则重磅通知在医疗圈引发震动,对于正在等待手术的患者和家属来说,紧急叫停让他们无所适从。

AD药物仅适用于早期,家属把希望寄于手术刀

阿尔茨海默病(简称AD),大众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渐进性的大脑功能衰退性疾病。《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现存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接近1700万例。其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占60%—70%,由此估算1100万左右。

其发病机制至今不明确,但目前学术主流观点认为,患者脑组织中出现的β-淀粉样蛋白(Aβ)和异常Tau蛋白等异常蛋白沉积,在大脑过度聚集沉积,形成细胞外蛋白斑块,对神经元造成一系列损伤和功能障碍,最终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针对 AD 研发的药物大多也旨在清除脑内淀粉样斑块,以此来延缓认知衰退。

不过,在过往相当长的时间里,AD患者只有传统治疗药物,无论是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利斯的明、加兰他敏等,还是NMDA受体抑制剂,如盐酸美金刚,它们的主要作用都是改善短期症状,无法阻止疾病的进展。

◎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难度很大。/ 图:锐景视觉

直到 “β淀粉样蛋白(Aβ)聚积”发病机制被医学界认可,仑卡奈单抗、多奈单抗药物相继问世,AD才算有了特效药。且不说新药价格昂贵,一年药费动辄十几二十万让很多家庭无力承担,即便吃得起,然而这两个药物主要用于早期AD的治疗。

对于大多数已经进入中晚期的AD患者,仍然缺乏特效治疗手段,许多家庭不得不寻求其他治疗方法。AD手术病例在病友群、社交平台上频频出现,被不少家属视为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家住广州的张琴(化名),其65岁父亲在2022年确诊阿尔茨海默病,曾尝试过包括对症药物和国产GV-971(甘露特钠胶囊)等多种药物治疗,但收效甚微。去年1月国内有了治疗早期AD的仑卡奈单抗新药,今年3月又有了多奈单抗,但其父亲的病情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任何人都不认识,几乎无法与人交流,24小时都要人照护,这些新药都没有用了。

在了解到LVA手术可缓解阿尔茨海默病后,张琴带着父亲赶往开展这一手术的大型公立三甲医院,她说,“试试也许还有一线希望,不试就真的看到头了”。今年4月初,张琴的父亲顺利完成了手术。

疗效和安全性存争议,但叫停不等于彻底封杀

AD患者家属口中的LVA手术,就是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手术, 这是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将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淋巴水肿等;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

据了解,LVA本身并不是一项新技术,但将其应用于AD治疗是中国医生首创的。现任杭州求是医院院长的谢庆平教授带团队,于2018年实施了全球第一例LVA治疗AD。综合媒体报道,谢庆平及团队迄今为止完成了数百例临床病例的验证。

39深呼吸查阅资料发现,2024年以来,全国多个省市已有上百家医院开展了这一疗法,其中不乏知名的大型公立三甲综合医院、区级医院,以及部分民营医疗机构。部分热门医疗机构还需要预约排队,手术费用从几万到十几万不等,有医院做过的最大年龄患者为93岁。

◎ 给AD患者做LVA手术。/ 图:39健康网资料

如今,国家卫健委为什么禁止将LVA技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国家卫健委表示,已组织专家对该技术进行评估,综合评估认为:该技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尚缺乏相关临床前研究的直接证据,该技术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适应证及禁忌证尚不明确,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和卫生经济学证据。

也就是说,这种AD外科治疗方式,目前还没有经最终确证,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存在很大的争议。

有临床医生直言“早该叫停了”。IP地址为浙江的医生在社交平台提到,做完手术后,患者不仅没有任何效果,后来还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

贵州一名外科医生也对LVA手术表示质疑,他说:“AD的发病机制至今都不明确,LVA只是抓住其中一个环节进行手术治疗,从疾病的发展根本上没得到一个具体的机制支撑,得到的效果差异自然就比较大,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详细的指南提出哪一类型AD不适合做LVA。”

曾主刀过多例AD手术的东部某三甲医院主任医师张林对媒体表示,“主刀团队的手术水平、对解剖学的理解、技术细节的实施,以及客观上患者不同的基础身体情况等,都可能导致疗效不同。我们也看到了患者症状的部分改善,可对于中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生理变化,依旧知之甚少。”

在不少医学专家看来,AD手术最大的问题是临床证据不足。有效性与持久性是两个不同的科学问题。短期症状缓解可能源于手术应激反应,而AD需要充分的长期神经功能改善证据。按照常规,在推广一项新手术前,必须通过动物实验和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充分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积累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该《通知》在网上引发两级评论:支持者认为,“AD治疗方法十分有限,目前这种手术对病人来说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了。LVA有效果就说明有机制基础,重点应是提升效果持久性。”而反对者则认为,“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早期技术,贸然推广、大规模开展治疗,就是拿患者当小白鼠。”

39深呼吸整理了近二十位患者家属在社交平台上的反馈。手术后半个月左右,有患者出现明显的主观症状改善,但不同患者改善的程度不同,且随着时间推移,部分患者的改善逐渐趋于平稳或停滞。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图:123rf

面对AD手术争议纷纷,很多患者家属还是愿意放手一搏,“毕竟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前文提到的张琴,是AD患者的家属也是24小时照护者,她说,“我爸在手术后一周是效果最明显的,会自己穿裤子,会说出完整的句子,偶尔能认出部分家人,之后病情又反复,与人交流变差了,但是到现在为止,跟术前相比还能够保持进步的地方。”

同样认为有效的,还有四川AD患者家属袁肖天(化名),“我妈患阿尔茨海默病五年了,做了这个手术开始能认人,但2天后又不认人了,但是情绪比较稳定,大小便自理,吃饭自理,睡眠正常,能做简单的家务如:扫地,剥菜皮,剥花生。”现在手术差不多半年了,他希望老人能维持住好转的状态。

虽然LVA治AD手术被全面叫停了,但不是被彻底封杀。39深呼吸发现,国家卫健委的通知暗藏关键转折点,为开展临床研究留下了余地:

“在该技术具备充分相关临床前研究证据后,指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临床研究设计,在伦理委员会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科学、规范开展临床研究。”

“国家卫健委将根据临床研究情况,适时对该技术临床应用再次组织论证。”

据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作为在卫健委备案的机构,仍可在严格框架下继续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研究意味着不允许任何收费,同时严控入组,也就是病例数与患者筛选标准受严格监管。

无论什么临床研究/临床试验,结果要么是阴性,要么是阳性,只有两种结果。也就是说,未来还有50%的几率会重启这个AD手术方式。

39深呼吸

扫一扫关注

39健康网 - 39健康網 - 中国优质医疗保健信息与在线健康服务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