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医生大全

脑死亡标准十年坎坷:从秘密尝试到光明正大

2009-04-17 15:54:00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陈忠华在《脑死亡》一书的开篇这样写道:“给孩子讲‘脑死亡=死亡’,只要一秒钟。给医学生讲‘脑死亡=死亡’,只要一小时。认真读完这本书至少要一整天。要全社会明白什么是脑死亡至少要十年。如果对脑死亡持有误解和偏见,时间再长也没用……”

  陈忠华在《脑死亡》一书的开篇这样写道:“给孩子讲‘脑死亡=死亡’,只要一秒钟。给医学生讲‘脑死亡=死亡’,只要一小时。认真读完这本书至少要一整天。要全社会明白什么是脑死亡至少要十年。如果对脑死亡持有误解和偏见,时间再长也没用……”

  时至今日,距离“脑死亡”一词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已经整整10年,回头看这十年,虽然缓慢,总有进步。

  搜狐健康:陈教授从回国开始便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内“脑死亡”标准的制定和医疗实践,如今差不多十年过去了,“脑死亡”这个词也被更多的人知晓。中国的“脑死亡”启蒙什么时候开始的?

  陈忠华:应该是80年代中期,中国器官移植和脑外科、神经内科发展进步的时期。1986年,在南京有一个小型的会议,第一次以学术的形式谈到“脑死亡”。当时中国的器官移植刚起步,因此想到参照美国模式考虑器官来源的问题,以裘法祖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提出:中国应该实施“脑死亡”标准。这应该是一个非常“启蒙“性的运动,当时“脑死亡”对大多数医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新的词。

  1986年之前,包括医务人员都完全不知道脑死亡,那个年代的医学处于文革后的一个对外完全封闭的状态,很少对外有什么交流,而且期刊杂志也比较少。

  搜狐健康:大众是什么开始接触到“脑死亡”一词的呢?

  陈忠华:应该是从2000年来,脑死亡才正式进入公众的视野。1999年在武汉东湖,由武汉同济医院裘法祖教授牵头开了一次“脑死亡”的学术研讨会,如果说1986年只是神经内外科专家参与的话,这次就有了多方面的专家参与,包括伦理、法律、器官移植、神经内外科、麻醉医生,以及新闻媒体等等,这之后脑死亡开始真正进入公众视野。

  搜狐健康:86年已经开始了初步的讨论,到99年这么多年,“脑死亡”没有任何进步吗?

  陈忠华:没有,纯是少数人的学术兴趣而在讨论这个事情,在基础教育里面是没有的。当时我还在学校,我们从导师那里听到这个名词的时候,都觉得很感兴趣。在当时的翻译文献里面,因为没有外文原版杂志,只有影印版,里面的信息非常少,所以公众基本上不了解,医生也是刚接触到这个名词,对于它的内涵还是持怀疑态度。

  搜狐健康:99年讨论的范围变得更扩大了,除了各领域专家,普通人是否开始接触到“脑死亡”这个概念?

  陈忠华:当时的会议有媒体参加,在纸质媒体上有报道,这个词慢慢进入了公众视野,但它真正的学术内涵并没有进入公众接收的层面,听起来还是比较盲目,大多数人直接把它与伦理学联系在一起。因为没有一个正式的学术组织持续地在这个领域工作,大家有兴趣就开一个会,没有兴趣就回到自己日常的工作中,国家也没有对此进行投入,所以都是自发性的,中国在这方面走得很慢。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健康资讯推荐
特别策划
推荐专家更多
  • 曾广铨福建省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擅长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应用中医手段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痘、荨麻疹、咳嗽、气喘、眩晕、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小儿厌食等中医治疗。

  • 容星耀主治医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 陈芳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

    擅长领域:毕业于山西长治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从事社区全科八年多,擅长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