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兑醋”风波仍未过去,香港媒体又曝出了源自内地的致癌“化学酱油”。据称只需砂糖、精盐、味精、酵母抽取物、水解植物蛋白质、肌苷酸及鸟苷酸这七种调味料及化合物轻轻一混,色泽、口感、香味都如真酱油的“化学酱油”即刻就已“酿造”完毕!不同的是,这种“化学酱油”在制造过程中加入的水解植物蛋白,很可能会释放出包括三氯丙二醇及1、3二氯丙醇在内的氯丙醇类致癌物,尤其男性摄入可能有患上睾丸癌的风险。
港媒称致癌“化学酱油” 要靠DNA检测才能分辨
有香港专家称,这种“化学酱油”和我们平时买的酱油在口感、质感方面都非常相似,尝起来更像黄豆酿的真酱油,普通市民很难分辨。实验室里也只有靠DNA检测,看里面是否含有黄豆成份!此话一出,有网友不禁惊呼:原来上街打酱油也要验DNA!
“化学酱油”一出 超市真酱油也被拖下水
据8月10日中国调味品协会发表的《关于“媒体曝化学物质配制酱油”问题的说明》中指出,“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只是生产配制酱油的合法原料之一,只要按标准生产,氯丙醇的限量不会超标,对人体无害。
然而在追踪“化学酱油”的同时,有媒体发现,如今超市中售卖的各种品牌各种品种的酱油,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打着“酿造酱油”的旗号,而事实上,合乎国家标准的市售酱油分两大类:一类是采用传统工艺,以大豆和麸皮、小麦等为主料,利用曲霉及其他微生物的共同作用,历经至少3~6个月的发酵制成的液体调味品;一类是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酿造酱油和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等调配而成的配制酱油,国标规定,配制酱油应以酿造酱油为主体,且比例应不小于50%,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添加量不得超过50%。
果真是所有厂家都追求高品质,不惜投入只生产费时费力的酿造酱油,还是其中另有猫腻?
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调味品业内人士称:因为酿造酱油的优点深入人心,的确有不法厂商为了节省成本、增加销量,而将其生产的配制酱油不按规定明确标示、或者干脆打上“酿造酱油”的旗号进行销售。
缺乏监管 有法难依
虽然《酿造酱油国家标准》和《配制酱油行业标准》等国标规定了酱油需明确标示是“酿造”或“配制”,且对配制比例亦有严格限制,但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却不见对此有相应措施。编辑查阅《国家质检总局2011年酱油等4类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发现,其只对酱油产品的氨基酸态氮、铵盐、总酸、总砷、铅、黄曲霉毒素B1、苯甲酸、山梨酸、对羟基苯甲酸酯类、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志贺氏菌)等12个指标进行了检验,但并未见有对“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或“氯丙醇”的检验项目。
监管不力 损害消费者知情权
从成分来说,配制酱油原料之一的“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含有一定量的氯丙醇,虽然按标准生产,氯丙醇其量不会对人体有害,但消费者有权知晓;
从品质和消费者喜爱度来说,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亦有一定区别,普通消费者同样有权知晓,再做出购买选择。
8月10日中国调味品协会发表的《声明》中,亦承认了酱油“酿造”和“配制”的区分有“引导消费”的作用,而正是监管无作为,导致不法厂家有机可乘,大打“酿造酱油”之名,却行“配制酱油”之实,欺骗消费者。
如今新的酱油国标正在紧锣密鼓的起草中,相信这能够给酱油行业的发展以更好的规范,可如果只是注重“国标”的科学制定,却不重视监管实施,无异于助不法厂家披上件华丽丽的合法外衣。很多时候,消费者难以拥有“火眼晶晶”,而执法者明明手握利器,若不出手,更待何时?
39教你如何选购好酱油: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梁慧玲)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香港媒体报道称化学酱油致癌。不法商贩制作出“化学酱油”,完全无酿造酱油成分,纯粹由调味品和化合物混合制成,不符合国家标准,化学酱油致癌。39健康网教您如何辨别化学酱油,如何挑选好酱油。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擅长领域:毕业于山西长治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从事社区全科八年多,擅长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擅长领域:擅长各种疑难复杂皮肤病,尤其是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痤疮、玫瑰痤疮、白癜风、黄褐斑等)、化妆品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处理,以及化妆品人体安全性和功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