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环境下,一些药企缺乏自觉提升质量的原动力。
为什么笔者会这样认为?首先得从药价说起。为抑制药价,发改委近年来发起了25次大范围的调价,然而“看病贵”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明显缓解,许多仍有优良使用价值的药品的生命周期提前结束,市场上某些救命的廉价老药不见踪迹也多次见诸报端。部分药企生产的药品尤其是低价药,低限投料,偷工减料,原料以次充好。
其次,尽管发改委的调价步伐从去年以来变慢,但轰轰烈烈的招标采购仍在继续推广,一些地方的招标过程对药品质量的评估机制却还不够完善。众所周知,一家企业通过了GMP认证,药品获取了批文,生产出来后通过了检验,产品就是合法、合格的。如果几十甚至上百个这样的产品同时参与招标,其质量如何评定?恐怕不是招标委员会通过招标文书就能轻易下结论的。当质量评估流于形式时,价格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一些地方现行的招标更像大范围降价政策的延续。加之当年推行所有药企须在2004年前通过GMP时,未能做到统筹规划而大规模举债,由此扛上沉重包袱的企业,首当其冲就是要赶紧卖货回款,赚钱还贷,一些企业还因此长期抱有“质量通过检验就好,原料差不多就行”的心态,这是非常不正常的。
事实上,国家早已看到问题的症结,批文重注册、新修药典、鼓励企业提升质量标准、新版GMP重视软件建设与生产过程等,都是应对上述症结之明举。
一方面是政府部门的政策推动,另一方面,企业也不能无动于衷,应将提升药品质量变为全行业的自觉行为。这是一个大挑战,需要多部门协同配合,对此,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是原先的优质优价、单独定价、中药保护、专利、原研、首仿等品种,继续在招标、物价中加分;二是药品招标环节,尤其是基本药物的招标,其中的“质量分”加大通过新版GMP分数的权重,鼓励药企积极准备新的认证。在药价审批备案、医保、基本药物遴选等事关市场准入的关键环节,一并予以鼓励;三是在招标、价格调整时鼓励企业提升内控标准,增加检测指标,中药更是如此。
(实习编辑:马丽诗)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蔡伟群,广东千禧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肠易激综合症;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急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急慢性胰腺炎;各种肝炎;肝硬化腹水、大肠息肉;肛裂;肛瘘;内外痔;同时擅长给患者提供胃肠道如何保养等。
擅长领域:呼吸系统疾病(如: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发绀、困难,胸闷、心悸、打鼾……)及老年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胸部肿瘤、呼吸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肠功紊乱、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风湿……)的诊断及治疗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