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家长也应接受“饭桌教育”
怎么样才能喂养出一个健康宝宝呢?孙宏艳认为,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接受“饭桌教育”:
首先,家长应树立好榜样。研究发现,孩子受父母饮食偏好的影响较大。如果父母自己挑剔食物,或在孩子面前说这种食物不好吃,孩子会直接受影响;另外,父母不喜欢吃某种食物,家里往往就很少买这种食物,从而间接造成孩子的偏食。
其次,很多孩子从幼儿时就喜欢看电视广告,广告里有什么新食品、新饮料,孩子们比大人清楚。因此,父母应学会指导孩子看广告及选择食物。
把“话事权”交给孩子
此外,什么时间吃饭、吃什么饭的决定权在父母,但吃多少的“话事权”应交给孩子。孙宏艳指出,父母喂养孩子时往往喜欢划定一个“任务量”,如果孩子每顿没吃够那个量,父母就觉得孩子没吃饱,有时甚至硬“塞”到孩子嘴里,这是个喂养误区。实际上,有没有吃饱最清楚的是孩子自己,家长不应过于强迫。
家长怎么判断孩子是吃饱了不想再吃,还是食欲不佳呢?孙宏艳说,家长可以定期评估孩子的生长指标,如果小孩的体重、身高增长都在正常范围,就说明小孩饮食量达到标准。
喂养小技巧
●家长不要哄骗、威胁孩子吃饭,等孩子饿了再让他吃。吃饭时不要过多关注孩子。
●平时注意不要给孩子太多零食,否则会削减其正常进餐时的食欲,同时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可增强食欲。
●不要让孩子边吃边玩,或边吃边看电视。这些不良进餐习惯,都会造成孩子吃饭分心,影响食欲。为此,在准备吃饭前收起孩子所有的玩具,并关掉电视。
●最好将孩子进餐时间控制在25分钟,超时就不允许再吃。
●鼓励孩子和全家一起进餐,享受快乐的氛围。
●如果可以的话大人和孩子一起进厨房,让孩子参与食物烹饪的全过程,最好还给孩子讲解各种食物的营养和功能,让孩子对食物和吃饭产生兴趣。
儿童饮食四大不良表现
孙宏艳说,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儿童饮食主要有以下不良表现:
1.挑食、偏食现象严重。
不少中小学生觉得家里做的菜不好吃就少吃或不吃,而且偏食、挑食的现象在中学比小学还要严重一些。值得注意的是,有家长认为“小孩子偏食、挑食没关系,长大了自然会改”。
2.用餐无规律,存在漏餐现象,尤其是不吃早餐较为突出。
调查结果显示,每天都吃早餐的有77%,其余23%分别是多数时间吃(15%)、很少吃(7.3%)、从来不吃(0.6%)。在不吃早餐的理由中,最多见的是“没有足够的时间”,还有孩子“不饿或早上不想吃东西”,以及“嫌麻烦不愿意吃”,还有孩子觉得“吃不吃无所谓”等。
3.绝大多数孩子钟情“洋快餐”。
调查显示,喜欢吃“洋快餐”的孩子高达85.2%。43.6%的孩子每月都吃“洋快餐”,其中“每周都吃几次”和“几乎每天都吃”的有6.1%。
4.零食中“儿童不宜”食品比例偏高,尤其是方便面、羊肉串等烧烤或油炸食品、膨化食品更成为孩子们的主要选择。
孩子们在选择零食时更多关注“口味”,而考虑“营养”的人少。而且很多小孩边看电视边吃零食,有的孩子由于“吃零食多了,不想吃饭”。
(实习编辑:林艳金)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儿童缺铁会影响其智力的发育,学龄期的儿童,则会出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降低等情况。日常饮食中,给孩子补铁首选——木耳,它是各种荤素食品中含铁量最多的。
擅长领域:2003年研究生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副主任医师,毕业后长期从事急诊科工作,擅长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绞痛、高血压病、冠心病、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酸中毒、脑梗塞、脑出血等疾病的诊治。参与市级课题一项,区级课题一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文章数篇。
擅长领域:内科疾病,尤其是在呼吸系统(如急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等)和消化道疾病(如胃肠炎,胃溃疡,脂肪肝,肝炎,胆囊炎等)诸病种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擅长领域:在吉林三甲医院从事中医、针灸理疗工作二十余年。曾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研修,曾受俄罗斯政府邀请从事中医、针灸等中医诊疗工作。撰写国家级、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并亲自带教多名中医进修学生。擅长风湿、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引起的各种关节肌肉疼痛,中风偏瘫、痿症、哮喘、癫痫、呃逆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骨关节、软组织、肌肉等疾患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