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医院迎来新政策的东风,符合这些标准的医院即可成为“领头羊”!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明确提出要按年份规划落地。其中涵盖了8个专业类别的国家级医学中心,以及1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哪些医院有望成为国家或区域医学中心?
《方案》称,医学中心主要定位在疑难危重症诊断、医学人才培养、临床研究、疾病防控、医院管理等方面代表水平,并在区域内发挥牵头作用,协同连片的医疗水平提升。
不言而喻,成为国家医学中心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即是成为行业“领头羊”的机会,是每家三级医院的发展目标。
那么,满足哪些条件的医院有望成为医学中心?
1、满足规划,优先建设
根据《实施方案》,国家卫生健康委将陆续制定神经、呼吸、妇产、创伤、心血管、肿瘤、老年、骨科、口腔、精神和传染病等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标准。
其中符合规划和设置标准的医院,通过审核,即可直接设置为相应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2、若未达标,仍能资源共建
如若符合规划但无达标的医院,同样可以获得委省、委校共建等机会,加大投入,待考核合格后,可成为国家医学中心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例如,2018年12月21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上海市宣布,共建托管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及其直属附属医院。而类似的资源共建路径,未来或将成为部分三级医院发展的快车道。
3、鼓励专科优势,强强联合
针对专科特色突出、综合实力强的综合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予以优先考虑。此外,国家卫生健康委鼓励区域内2家以上医院共同建设,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满足专科医疗需要的关键一局
建设国家医学中心与区域医疗中心,也是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弥补医疗资源不足的关键一局。
众所周知,我国存在着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短缺等问题,不同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出现患者跨区域就诊、向大医院集中的现象。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7年连续四年全国异地就医占比约为7.9%,2017年以骨科、普外科为主的外科异地就医患者占总异地就医患者的24.2%,以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为主的内科占22.6%,妇产科占9.9%,儿科占7.2%,肿瘤科占11.0%。
为调动医疗资源更好地服务患者,满足异地就医最突出的专科医疗需要,国家医学中心与区域医疗中心的规划建设应运而生。
规划设计在2019年,完成神经、呼吸和创伤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儿科、心血管、肿瘤、神经、呼吸和创伤专业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
在2020年,完成妇产、骨科、传染病、口腔、精神专业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妇产、骨科、传染病、老年医学、口腔、精神专业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
到2020年,根据需要,建立考核评定机制,并形成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为骨干的国家、省、地市、县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服务整体水平。
你们医院跟上了吗?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应用中医手段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痘、荨麻疹、咳嗽、气喘、眩晕、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小儿厌食等中医治疗。
擅长领域:毕业于山西长治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从事社区全科八年多,擅长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