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埔院区前天迎来十周年庆典。与十年前比较,目前该医院资产增长7倍、医疗规模增长3倍。
产权没理顺,投入不积极
10年前,整个黄埔区没有一间三甲综合性医院,外商不愿意进来,黄埔区政府有意在广州东部建设一间三
甲综合大医院。这一想法与当时正谋求发展的中山医科大学不谋而合。新的医疗体制改革思路应运而生:由部属医科大学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地方医院。
刚开始,黄埔区把区人民医院托管给中山一院,改革不够彻底,医院所有权归黄埔区政府,经营权归中山医科大学。由于学校和医院都觉得“是帮别人养孩子”,投入积极性不高。
从只求所用,到也要所有
这一问题引起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的重视,他专程到医院视察,提出要解决产权问题、继续推进改革。
2002年中山医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后,与黄埔区政府签订补充协议,将黄埔区人民医院整体永久移交给中山大学,成为“中山一院黄埔院区”。这样,黄埔医院的产权和经营权完全归属中山一院,彻底解决了困扰黄埔医院发展的体制问题。
体制理顺了,医院积极性和效益迅速提高。中山一院先后派出上百名专家骨干到该医院工作,还统一招聘一批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形成了新的人才梯队。
“从‘只求所用’到‘也要所有’,产权改革是最核心的进步。”原中山一院副院长、原黄埔院区管委会主任刘小林认为,大医院与地方政府“合作办院热”需要理清产权和体制问题。
改革获三赢,医院扩实力
“黄埔院区的成功发展证明改革是成功的:一是大医院输入人才,医院发展壮大了;二是原来的地方医院办好了,盘活了存量,国有资产增值了;三是老百姓看病方便了,地方政府也有政绩。实现了政府、医院、群众三赢。”中山一院院长王深明这样评价。
据中山一院副院长、黄埔院区管委会主任何晓顺介绍,10年来,医院员工增加500人,业务科室从10个增加到31个,病床数从150张增加到516张,国有资产从6500万元增值到2亿元,固定资产由3000万元增加到1.5亿元,日门诊量从900多人次/日上升到3000多人次/日,年住院病人从4000人上升到13000多人次,每周平均有200人次的专家教授出诊。“以前黄埔区居民要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去市区看病,现在家门口就可以轻松解决了。”
其他热点新闻链接:
(实习编辑:黄妍)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中医药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妇科疾病;应用中医手段调理亚健康、慢性疲劳疾病及多囊卵巢综合征。 青春痘、荨麻疹、咳嗽、气喘、眩晕、关节疼痛、口腔溃疡、小儿厌食等中医治疗。
擅长领域:呼吸系统疾病(如: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发绀、困难,胸闷、心悸、打鼾……)及老年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胸部肿瘤、呼吸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肠功紊乱、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风湿……)的诊断及治疗
擅长领域:擅长各种疑难复杂皮肤病,尤其是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痤疮、玫瑰痤疮、白癜风、黄褐斑等)、化妆品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处理,以及化妆品人体安全性和功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