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父母都在广州打工,一年就回家一次。去年过年回来看到她的卷子,父亲大怒,把她痛打了一顿,用她的话说是把她“活生生逼回了一年级”。
李亚文说,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原本就很薄弱,比如他们学校近500名学生,只有十几个老师,日常教学都很吃力。“只有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无法全面顾及;而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根本无法估量。”
叛逆、不喜欢与人沟通、自卑和自尊心都很强,在老师眼中,廉江市第十二中学三年级的徐强(化名)就是这样的孩子。他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都在中山市打工。
“每天都到外面去上网,打游戏,很晚才回家。”班主任杨伟升说,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住他,徐强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
“除了班主任,他谁都不怕,如果女老师批评他,他肯定会当面顶撞,甚至骂脏话。”对于这样的学生,杨伟升感到无奈,管他的话怕触碰了他的脆弱,不管又等于是纵容。
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心理科主任何日辉分析,由于父母常年离家,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少年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孩子在品行上很容易出现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成年后会形成人格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再想改正就很难了。”何日辉忧心忡忡。
省政协常委、团省委副书记陈东和省政协委员、省财政厅副厅长沈梅红,在提案中指出,根据省未成年犯管理所提供的调研数据,在押犯人中曾为留守少年儿童的比例达20.1%。
广州大学发展研究院人权研究中心“新生代农民工罪犯”课题研究表明:“有犯罪记录的新生代农民工中,80%在幼年时期被留守农村无人看管,犯罪原因主要为成长环境不利、家庭教育缺失、心理功能失常。”
人身安全问题,也是与留守少年儿童如影随形的一大隐忧。做了16年老师的茂名化州官桥镇三角车小学校长李亚文,这几年来最头痛的事就是这一点。“没有父母管教的留守孩子,下了课、放了学谁也不知道他们会去哪里,家里的老人对他们根本管不住。”
破解困局的广东尝试
对接爱心、承载资源,关注留守少年儿童与扶贫开发相结合
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关系一代农村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外出务工者的家庭幸福,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多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为保障留守少年儿童的权益,虽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但贯彻落实很不到位,留守少年儿童的成长环境亟待改善。
在汪洋书记作出批示要求“抓好落实,力争成效”的共青团扶贫济困八大行动当中,“希望家园”建设是其中重要一项。这已成为广东破解留守少年儿童困局的最新尝试。
该项目提出用三年时间,在全省全部3409个贫困村建立“希望家园”,让留守少年儿童拥有温馨的心灵家园。
在粤西的茂名和湛江,留守少年儿童数量庞大,广东第一批“希望家园”最先在两地揭牌。5月21日,共青团茂名市委联合10所市直院校,在化州管桥镇三角车小学创建首个留守少年儿童“希望家园”。同日,共青团湛江市委联合广东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雷州市调风镇官昌粤电力希望小学,也为“希望家园”揭牌。
引人关注的“广东扶贫济困日”前后,百家省级“希望家园”示范点将揭牌成立,千名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分赴“希望家园”和留守少年儿童开展同建希望家园、同吃一顿饭、同唱一首歌、同上一节课、同许一个愿的统一行动,全面启动关爱留守少年儿童工作。
团省委副书记陈东说:“百家省级示范家园将着力聚集行政化、社会化、市场化建设运行的有效要素,探索形成服务能力强、承载资源能力强、公信力透明度高的标准化模式,最后集成公益慈善项目包,向社会推广。”
着眼现实,“希望家园”主要规划了“心理辅导、情感交流、学习帮助、文体活动”四大功能。陈东表示,“希望家园”是对接爱心、承载资源的平台。企业可命名援建;大学生可在这支教助学;城市少年儿童可在这手拉手献爱心;村中退休老师、老干部可在这发挥余热;爱心民众可到这结对认亲……筹建中的“希望家园”建设发展委员会正热诚期待社会各界精英加盟,贡献智慧。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呼吸系统疾病(如:发热、咳嗽、咯血、胸痛、发绀、困难,胸闷、心悸、打鼾……)及老年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管扩张、肺炎、肺结核、胸部肿瘤、呼吸衰竭、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胃肠功紊乱、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风湿……)的诊断及治疗
擅长领域:主治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
擅长领域: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常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