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退休返聘,之于患者是一把双刃剑
过几年再也挂不到这位大咖的专家号了!
“我经常在科里跟我们的医生讲,我做到 60 岁,director(主任)肯定就不做了。等到 65 岁,我专家门诊都不出了。你们别想多了,觉得我会在这里为你们做牛做马一辈子。”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的一段有关退休的发言引爆全网,受到众多医生的认可与追捧。网友纷纷点赞,“张医生活得通透”。
56岁的他,真是太敢说了,此番言论揭开了医疗界存在已久的“内幕”——医生退休返聘越来越被年轻医生反感了。
◎张文宏谈退休/ 图:视频截图
医疗行业,堪称中国退休返聘热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医生从一头青丝干到白发苍苍还能被医院返聘,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对医生职业价值的高度认可,也是留住病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好方法。
然而,年轻医生却有不同看法。广州一位00后内科医生直言,“当下的就业环境本就很紧张,返聘却能拿退休金+医院工资双重收入,我们还有啥机会?”该年轻医生认为,老医生退休再次进入医院就业,必然会挤压年轻毕业生或医生的就业机会以及成长空间。他对张文宏教授的发言表示力挺。
其实,年轻医生并非反对所有老医生返聘,而是希望医院合理返聘,不能再搞论资排辈那一套,也不能无限期返聘。
“返聘最合理的应该是返聘经验丰富的退休老医生,给他们三五年时间,专职带医生,完成‘传、帮、带’的任务即可。” 河南一位主治医师在网上发帖说到。
过去有“万婴之母”林巧稚、“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等德艺双馨的医学泰斗,高龄退休后被返聘,即便他们不参与具体工作,仅仅坐在门诊,对于患者而言就是一颗“定海神针”。
现在有88岁的“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75岁的肾脏病专家侯凡凡,以及前段时间被医院返聘的“人民英雄”张定宇等,同样受到患者和年轻医生的尊敬与好评。
因此,客观上说,“返聘”这件事本身是没有错的,关键看各家医院如何操作。
目前,国内退休返聘专家基本年龄都在60岁及以上。医生其实也是普通人,虽然临床经验随着时间增长逐渐增多,但身体机能从55岁逐渐下降,多数医生的技术和经验的巅峰年龄是在45岁左右。医学专业特别讲究与时俱进,要求不断学习,比如: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AI),每个医生都应该学会使用,帮助提高疾病诊断和治疗水平,但对老医生是很大的挑战。
据悉,已有不少医院把返聘医生的年龄上限定在了70岁,这算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设定。
◎医院候诊区/ 图:39健康摄
对于医生退休返聘这个现象,患者也有着复杂的感受与看法。
不可否认,老医生的经验与阅历是难得的财富。对于患者来说,这意味着在面对疑难杂症时,找老医生有更大几率获得精准诊断和更好的治疗。比如:在罕见病的诊断上,目前已知罕见病多达七八千种,每一种的病例可能仅在个位数,年轻医生因经验不足往往难以判断,而老医生凭借自己过去的经验和惯例,可以很快辨别出来,让患者避免误诊误治。
社交平台上,一位IP地址为天津的网友称,“医生水平高低,看关键时候的经验与应对,还有对稀有病例的诊断。北京友谊医院有个返聘的皮肤科老专家,岁数不小了。有一次来了个患者,去了好多医院,都没看出来什么问题。老专家看了一眼,对学生说,某某书,那一页,什么位置,记录了这个病。专家的价值就是这时候体现。普通病例,可能确实不如年轻力壮的。”
虽然新技术、新药物层出不穷,但并不意味着老医生的知识和经验就一定过时了。比如在中医领域,一些退休返聘的老中医,他们对中医典籍对中药的性味归经、配伍禁忌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变化,开出精准的药方,让患者三副汤药就“药到病除”的奇效。
此外,老医生通常在医患沟通方面有着较高的水平,让患者更为信任。不少老病号听到自己的主诊医生退休都会焦虑,私下打听这个医生是否还在别处出诊。
患者对于医生退休返聘也存在一些担忧。随着年龄增长,老医生的身体机能下降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对此,外科疾病患者往往顾虑更大。
“看病,我喜欢找老教授,但是开刀,一般不敢找60岁以上的医生,怕医生手抖,就算手不抖,眼花也很闹心 。”经常陪老人上医院看病的张华(化名)表示,手术台上性命攸关,上了年纪的老教授通常体力跟不上,观念也落后,可能无法及时应对突发的紧急情况。
◎找谁开刀,对于病人是一个难题。/ 图:123rf
一项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的老年医生诊疗效果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同等程度的内科重症患者,60岁以上的医生,对比40岁以下的医生,患者在入院30天内的病死率要高出12%。这意味着每治疗100名患者,60岁以上的医生就会比40岁以下的医生多导致1人死亡。
医疗健康关乎每个人全生命周期的质量。当我们讨论医生退休返聘时,实质是在探索如何让不同代际的医疗智慧,更好地服务不同生命阶段的患者需求。衡量医疗体系健康度的终极标准,不在于保留了多少白发专家,而在于能否让每个患者,无论是襁褓中的婴儿还是暮年的长者,都能在需要时获得最适合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