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三甲医院附近的餐馆,是不是很赚钱?实地走访后,我看到另一面

2020-04-22 12:15:1039健康网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如果说医院内浓缩了世间悲欢,那么医院附近的餐馆则让这些故事在烟火气里又滚了一圈。

医院,世界上人流量最大的地方之一。

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我国将近100万个医疗卫生机构,一年接诊超过83亿人次,这个数字比2018年底的全球总人口还多了10个意大利。

人来人往,医院附近也自然吸引了服务就诊者的店,药店、水果店、鲜花店、医疗器械店,最刚需的是饭店,毕竟民以食为天,生病的人和照顾生病的人都要先吃饱,至于其他的,都可以缓一缓,饭后再说。

如果说医院内浓缩了世间悲欢,那么医院附近的餐馆则让这些故事在烟火气里又滚了一圈。39健康网采访了北京三甲医院附近的三家餐馆老板或工作人员,他们在医院附近的餐馆工作三四年到三十年不等,一日三餐,食物有酸甜咸辣,人生亦有百般滋味。

27年天津菜馆:患者家属半夜来借土豆片

1994年,天津的张飞和张震兄弟来北京做服装生意,生意是做起来了,但放眼四九城,却找不到最爱的天津菜,哥俩索性就自己开了一家,名字就叫老张记(奥华餐厅)。

(1999年,张飞在餐馆的留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老张记(奥华餐厅)紧挨着东交民巷100多岁的圣弥厄尔教堂,周围是民国使馆区,老北京气质十足,要说老张记最大的地理优势还是离医院近:距北京协和医院1.6公里,离北京同仁医院以及北京医院只有300米左右,溜达五六分钟就能到。

到今年的7月18日,老张记(奥华餐厅)已经开业27年,将近三十年的时间,有本地食客从小吃到大,还带着自己孩子来吃的,也有不少来医院就诊的患者,39健康网在美食点评网站看到一条2019年3月的留言:“父亲在北京医院住院时,老张记成了我们家的食堂了。”

“有人点名要甲鱼汤补身体,店里没有,专门去买的;有求医的人问路,顺便打听挂哪个大夫的号更好。”对于来这吃饭的患者,张氏兄弟能帮到的都尽量帮,但这么多年忙前忙后,记得的事情并不多。

(新冠疫情也影响了老张记的生意,但是依然有食客慕名前来吃饭)

让张飞印象比较深刻的倒是有一件:十几年前,张飞住在餐厅,凌晨两点半,他一个人在屋里看电视,突然听到一阵“咣咣咣”的敲门声,吓了一跳,一问原来是附近医院的产妇家属,说儿媳妇产后堵奶严重,都快昏迷了,需要土豆片敷一敷。

“当时老太太都快哭了。”土豆片通奶的偏方并不靠谱,但张飞当时还是按照家属的要求,到厨房切好土豆片,送给了她。

来就餐的患者流动性大,张飞也很少打听患者的事情,但对于附近医院的医务人员,如果经常来吃饭,他基本都可以喊出名字。

北京医院放射科的张雷从刚工作就来这里吃饭,菜单上的特色菜都吃了个遍,在他的记忆中,医院附近有不少餐馆,但这么多年一直没变的就是老张的店。

这次新冠疫情,张雷在发热门诊参与CT影像筛查工作,忙起来一顿饭常常分成几顿吃,过了正月十五都没有吃上元宵,有一天路过老张记,竟然意外买到了炸元宵,弥补了节日的遗憾。张雷说,一线工作辛苦,但元宵吃在嘴里,心里也变甜了。

17年成都小吃:求的就是个“快”字

“一份炒河粉,多加小米辣。”高铭戴着口罩,用抑扬顿挫的四川话朝内厨喊了第三遍。

高铭并不是老板,但这家成都小吃店开业以来,他就在这工作,当时只有十几岁。这是一家只有五六张桌子的小店,没有高大上的装潢,甚至没有正规的名字,招牌也只是红底白字写着“成都小吃”。

小饭店虽简陋,但与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只有一条马路之隔,向东200多米就可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常常有医务人员和患者来吃饭,要求多加辣椒的订单就来自空军总医院的护士。

(这家成都小吃店紧邻两家部队医院)

高铭告诉39健康网,最开始店里卖的也有烤串这样的成都小吃,但因为用火限制,就逐渐换成了现在主食为主的菜单,面条、米线、河粉、红薯粉、盖饭、炒米线、炒饼、炒河粉、蒸饺、红油抄手,可谓样样俱全。

对于吃饭的人来说,这些主食提供的碳水化合物是最快补充能量的来源,对于高铭和同事们来说,最大的有点是做得快,几分钟就可以给食客上桌,不用等待。

成都小吃店旁边就是一家超市,有时患者家属会在超市买好食材,来店里借个火,“一般根据时长收费,十块左右,像炖排骨、炖鱼汤,时间长一点的话,加工费就多一点。”

(这家成都小吃店以主食为主,原因是做起来比较快)

更多的患者或家属是来点餐打包,生病的人要保证营养,也往往有诸多忌口,在高铭的印象中,他们点的最多的是西红柿鸡蛋汤、紫菜蛋花汤、小米粥这样的清淡食物,如果点的是其他主食,往往要求比较多。

整个疫情期间,成都小吃店的外卖服务一直开放,如今疫情缓解,高铭慢慢恢复到了之前电话订单、外卖订单、堂食的忙碌状态,他很少也没时间停下来想每个订单背后用餐的是什么人,如果是患者可能得了什么病,他更关心的是,怎么快点做好饭,把饭给人送过去。无论如何,不能饿肚子。

3年便民餐车:卖得最好的是8块钱的面包

北京棋盘式的地铁线路将整座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超过400个地铁站点,每个站以2个出口计算,至少有800个出口,21岁的阿力在崇文门地铁E出口的便民餐车上工作。

大多数地铁餐车的消费者是上班族,但阿力的餐车对面是以眼科闻名全国的三甲医院——北京同仁医院。2017年初,京医通预约挂号平台发布的数据统计显示,外地患者来京就医去的最多的医院就是这里。

阿力来自山东菏泽,十七八岁就出来打工,在这个餐车工作了三四年,因为疫情影响,餐车刚开门一周,每天的生意也少了一大半,没事儿的时候,他坐在餐车上边追剧边等客人。

平时,餐车和地铁墙体之间的地方常常有号贩子驻足,阿力并不关心,但在这里工作久了,他还是发现了一些规律,比如下半年来这的南方人多,“可能是因为暑假吧”;比如他觉得,“来这看病的,都是在老家没办法治的”,有时他还会听到顾客说起看病花了多少钱,“没钱了,心情肯定沉重”。

严格来说,阿力的便民餐车不是饭馆,但卖的食物还算齐全,手抓饼、烤肠、玉米,还有各种纯净水、饮料,偶然还做烤冷面。手抓饼、烤冷面都是现场制作的食物,他都是工作后现学的。

哪个东西卖得最好?当39健康网把这个问题抛给阿力,他回答得很干脆:“卖得最好的是面包,8块钱。”一个顾客打断了我们和阿力的对话,要的就是那种8块钱的面包。


健康或疾病,请好好吃饭

自带食材和调料,提供锅碗瓢盆和燃气,付一两块钱就可以炖汤做饭。纪录片《人生第一次》讲述了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的“抗癌厨房”,据厨房的主人老万夫妇介绍,最开始只是一个患者家属来借火炒菜。

人是铁,饭是钢,患者也不例外。虽然如今一日三餐皆可外卖,但出医院就能吃到的饭,依然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在这次走访医院附近的餐馆时,39健康网发现,虽然不是每家医院附近都有“患者厨房”,但几乎所有餐馆都曾遇到过借火做饭的情况。

生与死在医院角力,喜悦与痛苦在此互相纠缠,医院附近的厨房或餐馆也从另一个视角见证着这一切。来医院的人进进出出,心情随着病情起起伏伏,一盘特色菜,一碗热汤面,或者简单的一块面包,填饱肚子,也抚慰人心。

就像老万夫妇常说那句话: “不要想那么多,吃完这顿饭再说。”

注:应受访者要求,高铭、阿力为化名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张雷主治医师 北京医院  耳鼻咽喉科

张雷,男,主治医师,擅长耳科学。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