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草案)》中“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的一刀切表述,即公共场所室内全面禁烟,曾被视为北京控烟立法的“最大亮点”。此草案一旦获得通过,成为法规,首都控烟将实现与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2006年在中国生效)的衔接。
但现在看来,这个亮点有所变暗,首都公共场所室内全面禁烟似乎困难重重。
中国政法大学卫生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青斌在15日举行的“无烟北京研讨会”上表示,今年8月,《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草案修改建议稿)》第9条出现“共用工作场所室内禁止吸烟、宾馆和旅店可设置吸烟客房、机场候机区可设置吸烟室”等表述。这意味着公共场所不再一刀切地禁止吸烟。
“室内禁烟范围的关键条款 较之前出现较大让步 。”王青斌告诉记者,虽然立法理念是保护非吸烟者的健康权,但在立法取舍上“却倾向了吸烟者的便利”。
反对一刀切禁烟的学者认为,公共场所室内如果全面禁烟,将面临执行难。
北京卫生事业“十二五”规划力争在全市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实现100%无烟目标。7月25日,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网络直播审议《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草案)》。
世界卫生组织多项研究表明,二手烟是致癌物,其毒性没有临界值,防止二手烟危害的唯一有效措施是“室内全面禁烟”。“非共用工作场所可以吸烟”被认为是让步之一。
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宜群认为,“修改建议稿”中关于“共用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禁止吸烟,实际意味着“多数情况下只被领导拥有”的独立办公室可以吸烟。“这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有违中央 两办 禁烟令精神。”这有“给吸烟领导开后门”之嫌,增加了执法难度,工作场所禁烟恐将流于形式。
“宾馆和旅店可设置吸烟客房”“机场候机区可设置吸烟室”也被认为是“失守的阵地”。
“房间是入住期间 临时属于旅客 ,并非严格意义的私人空间。”王青斌说,“吸烟客房”无法保护其他旅客、酒店从业人员免受二手烟危害,还导致成本上升、酒店恶性竞争。
“对于机场,则可设置室外吸烟区,一来成本相对较低,二来烟草烟雾不会通过通风系统扩散到机场其他室内区域。”他说。
控烟人士建议将禁烟范围恢复“草案”版本,即“公共场所、工作场所的室内区域以及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目前来看,北京要在公共场所室内全面禁烟似乎是一项短期内难以实现的目标。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目前全世界吸烟人数约有13亿,中国有3.5亿,每年有490万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占总死亡构成的1∕10,预计2030年该数目将升至1000万,其中的700万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占总死亡构成的1∕6。烟草相关死亡目前已占全球死因构成的第一位,到2025年其死亡总数将超过肺结核、疟疾、生产和围产期并发症及艾滋病的总和。
擅长领域:毕业于山西长治医学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从事社区全科八年多,擅长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脑卒中、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肠肝胆等)、风湿痹病、鼻炎、咽炎、咳嗽、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冠心病、失眠、虚证及小儿感冒、咳嗽、纳呆、腹痛、腹泻、便秘等病证。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肠易激综合症;一般炎症性胃肠道疾病(急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急慢性胰腺炎;各种肝炎;肝硬化腹水、大肠息肉;肛裂;肛瘘;内外痔;同时擅长给患者提供胃肠道如何保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