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北京市义派律师事务所在京发布了《全国18个“无烟城市”控烟执法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公益行动报告(2016年)》(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不仅统计了2015年控烟执法数据(如检查场所次数,对场所、对个人处罚数量等),还涵盖了2015年控烟执法效果评估和监测报告、财政预算和决算,以及2015年控烟执法工作遇到的困难等内容。
报告指出,在控烟执法过程中多数城市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控烟经费和执法人员不足,其次是单位或者场所不配合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一起来听听专家们是怎么说的。
控烟执法过程中的“绊脚石”
相比去年,今年的控烟执法已经有比较明显的进步,然而有些问题同时也出现了。
从今年8月起,北京市义派律师事务所向全国18个已实施控烟法规的“无烟城市”申请控烟执法政府信息公开,历时3个月,最终形成了这份报告。总共发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书81份,提出821项申请事项,法定期限内获得了16个“无烟城市”的答复。
在给出答复的城市中有15个城市列出了他们在控烟执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比如杭州市认为自己的条例和国家的某些法律法规有一些冲突,绍兴市和克拉玛依市直接答复,国家层面立法没有通过,他们本城市的立法又没有罚则,导致他们没有处罚的依据。
青岛市答复因为吸烟区设置不合理且无指引标识,导致在执法过程中吸烟的人在非吸烟区吸烟不停劝阻就会产生争执,因为吸烟区设置不合理导致的,他也没有办法......
控烟经费和执法人员不足,单位或者场所不配合,宣传倡导有待加强,执法取证比较难,条例实施的主要牵头部门职责不清,社会参与不充分,立法上有冲突或者立法上有缺陷,吸烟区和禁烟区混淆不合理导致执法困难等等,都是城市在控烟执法过程中遇到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难题该如何破解?
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宜群表示,在执法和立法上的难题,其实,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公众认识并没有提高。例如烟草危害弱化,在许多香烟盒上,吸烟有害身体健康警示语不够醒目,不够引起公众的重视。
北京市控制吸烟协会会长张建枢认为,我们应该正面看待存在的问题。烟草有没有危害,吸烟、二手烟对人们的健康能形成多大的影响?这些可以让专家组成联盟来做科普宣传。要让大家知道控烟是一项公益事业,动员社会力量,让大家明白这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只有深入人心,才能实现社会共治。
众所周知,北京的控烟立法被称作是史上最严立法,但是控烟法在北京刚出台之后,在公共场所大家明显感觉到抽烟的人减少了,可是没过多久,又出现不顾场所吸烟的群众,如何才能产生持续的控烟效果?
对此,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副所长王本进指出,一部法律法规出台以后到真正落实和产生最终的整体效果需要一个过程。吸烟违法的人群太多,按照概率来说小概率事件每天都有好几万人在违法,所以这项工作本身就是一个持久战。
法规实施以后如何持续地开展这项工作?他表示,这需要严格落实法律法规,社会共治的机制一定要执行,不能光说不去做。现在出现的很多违法行为主要原因是制度没有落实。所以一方面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另一方面控烟工作要做出效果,不仅仅要靠执法部门去执法,一定要发挥社会共治才能持续开展下去。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