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直饮有多远?
在2007年6月29日卫生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法制晚报》记者提问:“新标准实施以后,自来水是不是可以直接饮用了?”
鄂学礼答道:“制定这个标准的初衷是这样的,如果饮水全部达标的话,是可以直接饮用的。中国人本身有喝开水的习惯,在真正使用的时候,大家会有一些疑虑,中国人还不习惯直接饮用自来水。如果自来水达到这个标准,就可以直接饮用。”
然而,老百姓大多仍不敢直接饮用自来水。《新民周刊》走访了上海几所中小学,发现普教系统公办学校有许多安装了直饮水净化装置。有政教老师坦言,学生家长大都非常赞成安装直饮水净化装置。而老师们也教育同学:“自来水是不能生饮的。想喝水,还是要通过净化装置取水。”
一些地方为了找到好的水源,不惜上下而求索。上海已经实现了金山、奉贤、青浦、松江和闵行的水厂在黄浦江上游取水。即便如此,上海市水务局2013年工作会议传出的讯息是,“有关部门曾经研究,在青浦地区引水过来服务上述5个区,甚至考虑从东太湖直接建一个水库取水过来,但都感觉不够理想,目前仍没有明确的水源地方案。”
然而自来水能不能直饮不仅取决于水源,还取决于标准、工艺和管道状况。中国各地自来水处理工艺各有不同。
“北京,尤其四环以内的主城区,水厂普遍上马了深度处理工艺,水网管道大部分更新,因此离直饮水距离最为接近。
“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大型城市,部分水厂上马了深度工艺,但是因为主城区管道老旧等原因,目前无法实现直饮。
“其他省会城市,仅有少数城市上马了部分深度处理工艺,因水源、管道等原因,部分城市水厂属问题水厂。
“上千座地级城市、县级城市,除少数城市外,因水源差、深度水处理工艺缺乏等,有大量的问题水厂。”
2012年,有媒体曝出中国自来水近五成不合格,无城市实现直饮。
根据朱宏《长江流域城市水源水、自来水水质变化趋势及其改进对策研究》一文介绍,饮用水处理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与饮用水水源污染的加重有关,也与人们对饮用水水质要求及相关标准提高有关。
从1804年世界上第一座城市慢砂滤池水厂在英国派斯利建成起,饮用水净化技术也从最初的简单沉淀净水方法到传统的常规处理方法,以及发展到现在的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最初人们采用了自然沉降、格栅截流等简易的水处理方法,接着发现了用砂子过滤去除细微悬浮物的方法,同时出现了混凝预处理,并开始建造城市水厂。
饮用水处理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在此阶段,欧美一些城市由于排放的污水、粪便和垃圾等使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造成霍乱、痢疾、伤寒等水传染疾病的多次大规模曝发和蔓延,夺去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些惨重的教训促进了饮用水去除和消灭细菌技术的发展。此阶段的代表性工艺流程为混凝-沉降-砂滤-加氯消毒,即当今的饮用水常规处理工艺。
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饮用水水源不仅受到更多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点源污染,而且受到更难控制的城市街道径流水和农田径流等和垃圾渗透液的非点源污染。1974年到1975年,在美国80多个主要城市的调查结果证明,自来水中广泛存在消毒副产品,而且在氯化过程中形成。根据英国、美国和荷兰的一些流行病学专家的调查研究,长期饮用含有多种微量污染物的自来水,致癌、致畸形,致突变。因此,从饮用水中去除这种污染物尤为重要。国内外今年发展出的深度处理技术主要可分为强化“混凝-沉淀-过滤”、吸附技术、氧化技术、光化学处理技术、生物预防技术、离子交换技术、膜分离技术等。
小心消毒的副产品
新标准施行后,水质状况到底如何呢?
在水净化过程中,为了杀死水中的病原体,必须消毒。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消毒过程中的副产品,尤其是氯化消毒产生的多卤化物,会影响人体健康。美国在1970年代初,率先开展消毒副产品方面的研究,确认了卤化物的健康风险,并专门制定了《消毒与消毒副产品条例》。现在已发现消毒副产品300多种,其中许多在动物实验中都被证明了致癌性,比如三氯甲烷、二氯乙酸均可引起肝、肾和肠道肿瘤。根据朱宏的调查,在中国,氯化消毒作为自来水主要的消毒技术已经沿用多年,并且现在仍被普遍采用。
当然,鉴于加氯消毒方式对水质安全的负面影响,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在水处理工艺上重新考虑安全加氯对供水安全的影响,增加了与此相关的检测项目。
《新民周刊》了解到,今后上海市民饮用水都将经过深度处理。“采用深度处理工艺,主要是采取活性炭加臭氧等技术。”据上海市供水部门负责人介绍,有很多有机物常规工艺难以进行处理,活性炭技术却能处理掉。而且采用这项工艺,可以大大改善自来水的口感。今后青草沙供应过来的优质长江水,在所覆盖地区的水厂也将进行深度处理,进一步提升品质。就上海来说,松江、青浦和闵行的水厂目前已经实施深度处理,金山、奉贤水厂进行深度处理的方案已经确定,两区将在今年加快方案的推进速度。
也有专家认为,自来水问题在国内城市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王占生认为,因为中国人习惯了把水煮开了喝,能杀死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等生物,而开水也能蒸发一定的氯气残留。
欧洲治水史
1983年8月31日,一个名叫拉塞尔·多伊格的钓鱼人的大幅照片登上了《泰晤士报》的版面。英国媒体纷纷报道说,泰晤士河在死寂了150年之后复生了。
不管是兴起工业革命的欧洲大陆,还是产业发展蓬勃的美国,都曾经历过“母亲河”濒死的阵痛,或尝过地下水污染带来的涩果。也往往是在苦过之后,才有了更加迫切的心,要恢复那一片清冽甘甜。
濒死的泰晤士河
英国19世纪的政治家约翰·伯恩斯曾说:“泰晤士河是一部流动的历史。”中世纪起,泰晤士河就是著名的鲑鱼产地,因此,皇室贵族、国王王后,或是具有相当权力象征的大主教,都在泰晤士河两岸兴建官邸、皇宫、行宫、大型修道院、僧院,就连许多中下层人民也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家园。
这条英国的母亲河,千百年来默默流淌,承载着伦敦的落寞与繁华。然而,恰恰是伯恩斯赞美泰晤士河富有人文历史底蕴的那段年代,这条河流却日益失去生机。
泰晤士河的“病”早有征兆。公元17世纪,伦敦市的供、排水系统就已经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这一问题到了18 世纪工业革命时期显得更为突出。随着城市人口激增——1805年,伦敦常住居民达到100万——泰晤士河一方面继续向伦敦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另一方面也成了倾泄粪便和生活垃圾的场所,许多居民的生活垃圾直接冲进排水明沟,未经处理就进入泰晤士河。泰晤士河渐渐变臭,天气越热,味道越大。
有资料记载,1800年,渔民还能从泰晤士河捕到龙螯虾和鲑鱼,伦敦鱼市上仍能见到产自泰晤士河的鲑鱼。但在后半个世纪里,河两岸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厂林立,污水横流,越来越肮脏的泰晤士河终于引发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
这条河里停止繁殖生命,反而开始孕育霍乱。19世纪,泰晤士河流域发生了五次霍乱大流行,在1849年疫情高峰期 ,平均每周有2000名伦敦人被夺去生命。此时,伦敦城的医生幡然省悟:原来传播霍乱的元凶并非他们所以为的“空中飘浮着的臭烘烘的蒸汽”,而是身边这条从1833年开始就见不到鲑鱼的泰晤士河。
英国首次吹响治理泰晤士河的号角是在1852年,议会通过的《都市水务管理法案》规定,取自泰晤士河的饮用水必须经过沙滤处理;为保证饮用水不受污染,所有取水口必须建在远离污水排放口的泰丁顿河闸以上。
1854年,负责泰晤士河排污管理的机构“都市工程委员会”设计出一套“中途拦截”的排污系统。具体想法是:修建一套巨大的污水采集系统,把全伦敦的污水引到城市东部,在那里集中储存9个小时,再趁泰晤士河退潮统一排放入海。
1858年6 月,伦敦大街小巷弥漫着泰晤士河散发出的阵阵恶臭,熏得英国议会无法正常办公,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不得不通过增加税收的手段加快实施这套计划。1874年,该计划全部完成,伦敦修建了城市排水系统与泵站,但没有从根本上清理泰晤士河的污浊。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中国出现越来越多的癌症村,其中肺癌、肝癌、食道癌、直肠癌、胃癌是五大高发的癌症,此专题解答网友们关注问题:肺癌、肝癌、食道癌、直肠癌、胃癌的早期症状,以及癌症患者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