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医改实施以来,黑龙江省以“扩面、建设、普查、试点”为重点,全力推进各项改革。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群众看病就医有了制度保障,就医用药费用明显下降,看病难问题有所缓解,疾病预防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医改带来的新变化,初步享受了医改的实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充满期盼。同时,医改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逐步深入,改革的综合性进一步增强,复杂性进一步凸显,紧迫性进一步提升,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今年我省已经确定了的医改目标,即要在保基本上实现突破,尽最大努力扫清扩面死角,实现应参尽参、应保尽保。在强基层上实现突破,认真抓好以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在抓试点上实现突破,确保试出经验、试出成效。在建机制上实现突破,通过外部配套机制和内部衔接机制的同步运行,实现花钱买机制、花钱建机制的目标。目标的实现,更需要进一步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大胆实践,扎实有效地推进各项改革,把这项惠及全省人民的重大民生工程办好办实,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关键词 扩面
截至5月底,全省参保人数已达1551万人,参保率达96%。新农参合率达到98.8%。医疗救助面进一步延伸,15.72亿元救助城乡困难群众460万人次。
迈向“全民医保”
今年10月底前实行工伤养老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将关闭破产集体企业和其它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等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惠民政策,让龙江百姓喜上眉梢。
哈尔滨市的刘孝先,退休后一直担忧自己的医疗费用问题。因为他退休前所在的破产困难企业无力参保,加上家庭困难,一直未纳入医疗保障范围。现在老刘说起这事眉头舒展了,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政策,他现在被纳入医保范围,患病住院就医得到了有效的保障。4月8日,刘孝先患病被确诊为肺癌,经过近两个月的积极治疗,实际发生费用达到44589.08元,由于其在医保范围内,医保统筹基金为其支付了3.1万元的医疗费用,不仅使他患病得到了及时救治,而且最大限度的减轻了他的个人负担。
据哈尔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处有关人士介绍,哈尔滨市陆续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将十万余名国有关闭破产及各类困难企业未参保退休人员纳入到市医疗保险统筹范围,使他们达到了病有所医。
在2008年基本解决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的基础上,国家和省政府分别又安排专项补助资金,去年底前已将80%的补助资金,即302961万元和28507万元资金全部划拨到各地,已将全省56.49万余名地方依法破产国有企业、中央和中央下放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医保范围。今年将关闭破产集体企业和其他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制定下发了相关政策文件,6月底前,将140余万关闭破产集体企业和其它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
“老工伤”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我省是老工业基地,森工、煤炭、军工等高危行业多,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老工伤人员数量大,待遇低,甚至待遇得不到支付的矛盾非常突出。目前,我省工伤保险待遇未得到落实的老工伤人员为12.9万人。另外,我省企业参保前应纳入而未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管理的老工伤人员有6.16万人。据省人保厅工伤保险处处长刘伟介绍,我省工伤保险将在今年10月底前实行工伤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并将在12月底前将企业参加工伤保险前“老工伤”人员的工伤保险待遇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管理。
据省人保厅医疗保险处处长陈泽民介绍,目前我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扩面情况进展顺利。截至5月底,全省参保人数已达1551万人,参保率达96%,其中,居民参保达697万人,职工参保达854万人。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哈尔滨市根据扩面实际,出台了基本医疗保险无障碍参保政策,为广大从业人员和百姓参保打开了方便之门,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百姓的参保积极性。
随着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共济和抗风险能力的不断提高,各地对原有的医疗保险政策进行了调整,进一步减轻个人负担比例。目前全省职工参保患者平均个人负担比例控制在22%左右,居民个人自负48.3%。2009年统筹积极支付比例分别比2008年提高3.1%和5.1%。另外,积极探索异地就医结算的有效方式,并在开展居民门诊统筹工作方面进行了探索。
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
保障困难群体“病有所医”
近年来,我省在探索、改革、推进和创新中逐步完善医疗救助体系,使医疗救助制度在保障困难群众“病有所医”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记者从省民政厅获悉,2003年以来,全省共投入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5.72亿元,共救助城乡困难群众460万人次,资助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比例达到98%以上。
医疗救助对象范围逐步扩大。全省普遍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对象作为医疗救助重点人群,部分地区还逐步扩大了医疗救助覆盖面,将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重病、重残人员等困难人群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有效地保障了困难群体的基本医疗权益。
多层次医疗救助格局基本建立。为从多渠道、多角度解决困难群众的医疗需求,全省医疗救助工作从最初的大病救助,逐步延伸扩展形成了以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基础,以住院救助为主体,以门诊救助、医疗优惠为辅助,以临时救助、慈善援助、爱心医院、爱心药店等为补充的医疗救助体系。以全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在资助城乡低保、五保对象参保参合的基础上,对困难群众经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个人负担费用进行二次住院救助,使困难群众看病就医有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双重保障。
医疗救助水平逐年提升。近年来,我省各级民政部门多次修改完善医疗救助政策,几次提高医疗救助水平。目前,全省已80%以上的县(市、区)取消了住院救助起付线,50%以上的县(市、区)取消了住院救助病种,普遍提高了住院救助比例和封顶线,全省平均救助比例已提高了10%,平均封顶线已提高了1000元,住院救助封顶线最高已达到2万元。
医疗救助程序更为简便。医疗救助程序在原有社区(村)、街道(乡镇)、县级民政部门三级审核的基础上,各地积极推进了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救助对象医疗终结出院时只需支付自付部门,医保报销和医疗救助部分由定点医院垫付。目前,全省有5个市(地)本级和17县(市)实行了定点医疗机构垫付制,部分市县探索实行了医前和医中救助,使困难群众参够住得起院、看得上病。
医疗救助资金逐年大幅度攀升。争取国家投入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从最初的1213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7150万元,再增加到2009年的33812万元,省级投入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从最初的1213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3404万元,再增加到2009年的27457万元,资金增幅较大。
关键词 试点
大庆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大庆油田总医院临床路径管理、鸡西市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七台河市卫生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建设等工作,趟出了路子,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了有益借鉴。
政府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 市民就医有保障
鸡西市的居民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在鸡西的一些社区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正在发挥积极作用,让居住于此的居民享受在社区看病,既治病又便宜的就医保障政策。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擅长领域: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胃肠肝胆等)、风湿痹病、鼻炎、咽炎、咳嗽、头痛、眩晕、耳鸣、心悸、冠心病、失眠、虚证及小儿感冒、咳嗽、纳呆、腹痛、腹泻、便秘等病证。
擅长领域:感冒、咽痛、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口疮、厌食、腹痛、腹泻、便秘、胃炎、遗尿、多汗、抽动、失眠、结石、湿疹、皮癣、荨麻疹等病症,对痛经、手脚冰凉、不孕不育、月经不调、乳腺增生、胃下垂、关节炎、脉管炎、颈肩腰腿痛、肿瘤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法,并专于术后体质调理和亚健康保健。
擅长领域:专长糖尿病及并发症、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及内分泌相关疾病的中医调治,对眩晕、头痛、呼吸道疾病、胃肠道疾病、腰痛、关节痛、月经病、皮炎湿疹等常见病均有一定诊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