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医生 找医院 查疾病 症状自查 药品通 健康笔记

医生多点执业时机真的是否已经成熟了?

2009-07-18 09:39:00
栏目关注:
核心提示:医生多点执业时机是否成熟”,希望通过协和青年人发起的辩论和剖析,引导全院职工,了解医改,针对热点问题积极思考,了解现实操作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为医改的实施进言献策,同时为医院的后续政策保障、具体实施做好充分准备。<br>

  2.请你换位思考,如果你是患者,你的就医的巨大需求不能被满足时,你是否还会说多点行医时机尚未成熟呢?多点行医能够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解决患者巨大就医需求这是个不诤的事实。据2006年的相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人口数量占世界人口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人均占有量排在世界第100位之后。并且医疗资源的80%集中在城市,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医疗体制的漏洞加重了医患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个矛盾正在愈演愈烈,迫切的需要解决办法,允许医生多点行医,让更多的医术高明的医生到医疗水平相对不足的地方行医,能够最大限度的合理分配医疗资源,解决了病人看病难的难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点行医能够节约社会医疗成本,试想,一个家住北京郊区的病人辗转至协和医院看病,幸好有北京公交的鼎力支持能够减少旅途的费用,但吃、住在异地哪样不需要花钱,病情稍重的又要急诊留观,在这块寸土寸金、物价极高的地段,且不说方便与否,每天不算医疗费,即便是住最简陋的旅馆、只吃大饼和馒头,光是吃住也要花去至少30元/天/人。要是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就是900/元,而2008年度北京市职工的平均月收入是3726元,也就是说要有大约1/3的收入被用在了非医疗的其他事情上。如果要是外地来京看病的家庭,开销就更大了。对于绝大多数仍然是普通工薪阶层的家庭,连拿出数百元/月的医药费用都尚感吃力,更不要说把大笔的开销浪费非医疗的其他支出上了。成本问题越来越被大众所关注,如果允许多点行医,让更多的医生到地方上去,让病人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与到大医院相同的医治,能够大大减少在就诊过程中的成本。

  此外多点行医的迫切性我方已反复陈述,因此我方认为医生多点执业时机已经成熟。谢谢!

  反方二辩高儒真观点:探测注册医生多点执业是为了满足患者对专家的追求,引导医疗资源合理分配,这点我们双方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提出和探索就意味着时机成熟呢?卫生部的措词是谨慎的、精准的,为什么要试行呢?如果成熟,就代表着人或事物发展到了完善的阶段。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推广和执行呢?1.对方辩友一直在强调现阶段需要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和矛盾,作为多点执业时机成熟的论据,但是对方辩友却忽略了,什么才是我国卫生事业的基本矛盾?对方辩友提到我们国家现在在用极少的卫生资源来解决占世界22%的人口的医疗问题,这在世界上时绝无仅有的,可以说是最艰难的问题,是长期的问题,是制约改革的矛盾。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医生定点执业造成的,也不是仅仅靠医师多点执业就能解决的问题。对方以此作为论据未免太过牵强。2.对方辩友为我们勾勒了多点执业为我们带来的广阔前景,在这点上我们也没有分歧。但是只有在多点执业时机已经成熟之后,这些好处才可以慢慢的显现出来。今天对方辩友今天是在用结果来论证原因,可谓因果倒置。3.医疗太复杂,边界不清楚,医生不同于其他的职业,所面对的是人的生命,所以对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也就格外的高,允许多点执业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医生的经历,影响服务的质量。医师从事检查往往比较复杂,涉及到临床各个科室的配合和技术支撑,对于一个内科医生,多点医生可能因为配套检查的不完善而影响最终检查效果,而对于一个外科医生来讲,可能因为手术团队手术设施的不齐备而提高医疗风险。4.方案不同于法律。就目前现行的医改方案与我国的执业医师法在相关条款上存在一定的冲突,所以,如果说医生多点执业时机已经成熟的话,是否就要修改法律了呢?而且涉及到医院人事制度的改革。所以我方观点认为:医生多点执业实在离时机成熟又一段距离,百姓有愿望,政策性方向。对方辩友的观点有点夸大理想,缩小现实,当政策的阳光照在中国现实的国情,我们不禁感叹依然有那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相关问题和政策尚未解决的今天,我们是在是没有办法欺骗自己,但是我们要感谢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也感谢对方辩友听到了患者的心声和医生的呼声,谁说我们光说不练,我们不会观望,我们也不会等待,让我们一起坚定信心,去完善,去探索,朝着医生多点执业的明天走下去。谢谢!

  正方三辩邢宝坤观点:我不知道对方辩友有没有忘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从现在到2020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人民群众将对医疗卫生服务,有越来越多的需求,而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的变化,都将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的挑战。而且面对这些挑战,我们现行的医药卫生体制却问题多多,城乡、区域卫生资源的不平衡、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等等。我们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应经刻不容缓了!所幸,改革意见为我们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要研究和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所以,我方认为医师多点执业的试点时机已经成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就是医师多点执业时机成熟的社会需求基础。

  我不知道对方辩友有没有忘记国务院印发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请注意是2009年—2011年,三年实施的方案,其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是我们要做的重点,实施方案要求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发展多层次,多样化得医疗卫生服务,统筹利用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实施方案要求,公立医院资源过剩的地区,要进行医疗资源重组,充实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方案要求,完善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农村制度,我们要做的就是依靠行政指令强行指派。但已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我方认为医师多点执业进一步探索的时机已经成熟,现行出台的实施方案就是时机成熟的政策法规基础。对方辩友是否还记得05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那就是,事实上,我们医生已经在执业注册点之外开始行医了。北京、广州等地的试点,无一不是,我方所说的医师多点执业、全面试点的实践基础。综上所述,有迫切的社会需求基础,有众多的政策法律为基础,还有充分的实践基础,难道这样还不算时机成熟吗?

  反方三辩冯觉非观点:首先,请让我再次强调我方观点,那就是我们从不否认医师多点执业是一幅美好图画,但是我国现阶段尚不具备医师多点执业的基本条件。对方三辩刚才也已经提出了现在医疗体制中的种种问题,提出了改革的迫切性,那么说明现在我们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我们为什么选择医师多点执业这一风险很大,尚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一项作为突破口呢?其次,对方辩友提出医师多点执业的迫切性,甚至提到医师多点执业要“摸石头过河”这句话,想说明医师多点执业实施的可行性。我方认为,医疗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今的政策性改革不能再犯过去“贸然上马”的错误,而是要讲究“依法改革”。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今我们讲的是“改革未动,法律先行”。对于医生多点职业这一改革,更是需要许许多多配套法规的完善,才能逐步推行。比如我方一辩及二辩多次强调的医疗责任认定问题、医师多点执业资质认定问题、医疗保险制度的报销问题,公立医院的权益保障问题,甚至医生成为自由人以后的养老保险问题等等。这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没有建立完善,医生多点执业必然难以推行。医改方案的参与设计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李玲教授曾经说过:“现在的改革状态用摸着石头过河形容都不恰当,因为现在是在深水区,连石头也摸不到。”我们就好比站在险滩旁的人,各项法律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石头”,我们不应该盲目的下河伸手摸石头,而是应该主动的从岸上搬来石头垫在脚下,稳妥的度过险滩。

  如果在政策及配套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强行推出医师多点执业,那必然导致各种问题的纷至沓来。一个现实的例子:医师多点执业后医疗行为会进一步的市场化,而人都是或多或少有趋利性的。放开多点执业必然会导致高端人才流向收入相对丰厚的执业场所,如何还能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呢?这方面国外已经有了教训。英国National Health Service是英国政府出资的医疗服务,即病人看病完全报销的全民健保制度。由于医疗的庞大开支,这一项目的效率极低,病人常常要等很久而贻误病情,而很多病人为了早日看病,不得不多花钱购买商业保险去私立医院看病。而由于NHS的收入较低,英国名医大都只出很少的NHS门诊,更多的时间去干私活。导致NHS内的医生多为巴基斯坦、南非等英联邦国家的医生,水平较低。如果我们贸然放开医师多点执业,英国的例子会不会是前车之鉴呢?因此我方观点强调,医师多点执业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有赖于中国的医改甚至整个社会的推进,只有满足了我方下列提出的基本条件才能够说医师多点执业时机成熟了。首先要修改执业医师法。其次要完善医疗责任险制度。再次,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医生是依附于医院而存在的,在公立医院改革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医生不可能脱离其他行业之外首先成为自由职业者。而想具备上述条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体制的建立尤为漫长,在这种情况下,又何谈医师多点执业的时机已经成熟呢?谢谢!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

39健康网专业医疗保健信息平台 优质健康资讯门户网站  

中国领先的健康门户网站,中国互联网百强,于2000年3月9日开通,中国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拥有丰富内容与庞大用户的健康平台。多年来,在健康资讯、名医问答、就医用药信息查询等方面持续领先,引领在线健康信息,月度覆盖超4亿用户。

特别策划
热门问答更多
推荐医院更多
举报/反馈
链接地址:*
举报内容问题:*请选择举报类型
原创文章链接:
其他理由:
更多问题及建议: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