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专家指出,如果遍布社区和村镇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充分发挥服务作用,那么我国的“看病问题”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基层医疗机构虽然基本达到全覆盖的局面,但医疗卫生条件却与公立医院相差甚远,根本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呈现出一幕“有行无市”的凄凉景象。对此,老百姓认为是“资源浪费”,基层医疗机构却声称是“资源不足”。目前,政府的医疗服务费用支出主要投向是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很难从中受益。这样一来,不仅一些大型的医疗设备无法购置,也难以吸引有技术的医务人员。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基层医疗机构即使愿意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也是力所难及的,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其情可原。
下一块石头
30年风风雨雨,医改已经走入“深水区”,开弓没有回头箭,尽管困难重重,继续在探索中前进仍然是我们不变的方向。改革的过程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医改也不例外,外国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但都不能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生搬硬套,我们必须在摸索中寻找自己的石头。
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4月6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意见》,明确了今后3年医改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即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居民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
新方案的出台吹响了新一轮医改的号角,与此前的医改方案相比,新医改方案呈现出四大亮点。
第一,明确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新医改体现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价值取向,那就是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明确其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同时,公益性的另一层要求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充分体现公共医疗服务分配的公平性。在这一方面,新医改方案将扩大医保覆盖面作为改革的首要任务,提出在未来3年,国家将使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主要指城镇非就业人群)医保和新农合三大公立医疗保险的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
第二,市场竞争机制渗透到医改各环节。市场机制在医疗体制改革中并不是第一次被提起,但此前改革的不彻底性使得医疗体系的各个环节严重脱节,“看病问题”不但得不到有效解决,反而日益恶化。新医改方案创造性地将竞争、市场机制等要素引入医改的多个环节中,明晰了公立医院改革“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原则和多元化办医的新尝试,取消基本药物的“定点生产”,改为“基本药物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同时,在医保管理制度改革和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建设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引入市场机制。
第三,资金保障凸显政府决心。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费用总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也低于同等发达程度国家的投入水平。新医改方案表明,未来3年各级政府医疗卫生投入预计达到8500亿元,平均每年超过2800亿,这一数目与2006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的1778.9亿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跨越,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进入下行周期的双重压力下,这一决定更显示出政府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决心。
第四,坚持在探索中推进。鉴于医改的复杂性、艰巨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全国一盘棋”式的统一推进具有较大的风险,“摸着石头过河”,先试点后推广仍然是贯穿医改整个进程的原则。
经过多次修改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新医改方案更具操作性和可实现性,因此,我们希望本轮医改是一块能使我们更接近改革成功的石头。
(实习编辑:张燕飞)
39健康网(www.39.net)专稿,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